媒体爆恒大足校球员即将加盟天津泰达,这是否代表恒大的青训产品已经冒尖,你怎么看?
现在就说恒大青训产品已经冒尖,为时过早,连冒头"都谈不上",何来"冒尖"一说?恒大足校成立八年多了,却至今没有球员在顶级联赛崭露头角,这也是现在恒大青训面临的一个尴尬。中国足球搞青训,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可不比批地皮、建高楼,后者只要资金到位操作并不难。而青训呢,投了20个亿也未必能培养出人才的。
这名被媒体报道将要加盟天津泰达的恒大足校出来的球员叫陈国抗,曾入选国字号青年队。不过,有一条很重要的信息,这名球员目前与恒大俱乐部没有工作合同,是一名自由身球员。20岁这个年龄,并不算太小了,没有获得恒大的合同,这也让人无法对其实力有太多期待。泰达这个赛季成绩中游水平,没有太大的保级压力,签下这样的球员也无非就是充实下梯队阵容。就像买了一张刮刮乐,万一踢出来就赚了,踢不出来也无伤大雅。这可能就是这名球员的真实处境。
恒大自从开始搞足球以来,便大举宣传要搞青训,恒大足校自2012年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超过20亿人民币。有企业愿意致力于搞足球青训,这是值得称赞的。不过,搞青少年足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恒大真为中国足球未来考虑,那就请把青训工作长期做下去。
现在恒大青训依然处于"颗粒无收"的尴尬境地,但只要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做下去,收获"青训成果"是迟早的事。任何一家愿意搞青训的俱乐部都值得所有中国球迷点赞,这可比花重金归化老外、为国足请帅、搞国家集训队有意义多了。
感觉恒大比赛一直靠郑智、郜林、黄博文、张琳芃、于汉超等,为什么恒大培养不出优秀年轻球员?
题主提问说“感觉恒大比赛一直靠郑智、郜林、黄博文、张琳芃、于汉超等,为什么恒大培养不出优秀年轻球员?”,对此,笔者认为,广州恒大之所以培养不出来优秀的年轻球员,是因为他们把绝大部分的钱,都投入到购买大牌外援和国脚级别的球员,以及来支付队内球员高额的薪水工资上面,尽管有所谓的恒大足球,但是,已经过去了七八年的时间,至今却无法培养出哪怕一名让外界眼前一亮的球员。
自打广州恒大冲入中超之后,就开始在中超联赛率先推行金元政策,大肆购买大牌外援和国脚级别的本土球员,不仅需要支付高额的转会费,也要支付球员们高昂的年薪,尤其是还推出了不菲赢球奖金,这就是一种只顾前沿的行为,对于青训的投入当然不会更多。
看一看在广州恒大某一名不经常上场的U23球员,年薪都高达千万以上,就足以见得广州恒大养这些球员,一年的开支有多么浩大。就连执教水平低下的主教练卡纳瓦罗,一年的年薪都高达1200万欧元,当年里皮和斯科拉里的年薪都是在2000万欧元左右。想想看,还有什么钱来投入青训里面呢?
尽管恒大足校对外宣称一年投入多少亿,可问题是,六七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并没有培养出一名十七八岁让人眼前一亮的球员,原因当然不言自明。因此说,广州恒大比赛一直靠郑智、郜林、黄博文、张琳芃、于汉超等这些老国脚们,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年轻球员,那都是因为光顾着眼前,而没有真正把更多的钱投入到青训里面造成的。
广州恒大足校能培养出优秀球员吗?
恒大足校成立迄今,不经意间已经有些年头了,而且在每年参加各个年龄段的比赛中,已经拿下了140多个冠军。由此来看,恒大足校的营运,还是有一定成效和优势的。
但为什么从足校调入一线球队的球员中,鲜有出人头地的表现呢?卡纳瓦罗甚至还悲观地说,这些球员根本达不到踢中超的能力和水平。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小编以为,一是同年龄段的比赛,对手的水平普遍比自己低,收不到锻炼和提升的效果。二是进入一线球队后,基本得不到出场比赛的机会,越坐板凳,技战术水平和能力就越荒废,渐渐也就流于平庸了。
本赛季进入一线球队的球员,达10数人之多,能不能从中培养出优势球员?那就要看俱乐部的决策和卡纳瓦罗的用心了。如果不追求成绩,放手锻炼,或许成材就快,这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道理,没准还能打出几个优秀球员。
广州恒大2020年全华班能实现吗?布朗宁、高拉特、埃尔克森全部归化呢?
全华班不过是个噱头而已,又想拿冠军,又不想用外援,岂不是天方夜谭,职业球队,若不追求成绩,不如不玩。
关于全华班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最早,许老板的解释那就是清一色本土球员,这可谓名副其实的全华班。在联赛、在亚冠,看到球队在少了外援的竞争力不太行时,就对全华班进行了重新解读。
恒大再解释的全华班,已是带引号的“全华班”,意思是能够拿到亚冠资格的“全华班”,即至少联赛前三。从赛季初双外援自宫规定来看,受到伤病影响,恒大距离领头羊国安已有8分差距,这与冠军目标,压力有点大。
关于归化的问题,一直是个热议的话题。布朗宁已经在办理归化手续,下半赛季,或可成为本土球员。埃尔克森表达了愿意代表国家出战的意愿。至于高拉特,这次回归据说签约五年,也有被归化的可能。
有媒体报道说,里皮回归国家队有规划球员的细节,说埃尔克森、布朗宁、李可、费尔南多,一旦国足实施归化,那未来的国家队阵容,想想都笑了。
中国足球都走在规划的路上了,对恒大要实现全华班,听听就算了,别当真。但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把几名外援给归化了,这不也是一种全华班吗?
恒大足校宣称“输送各层级青少年人才超3000人”,都在哪效力?
还看到有媒体报道,恒大足校为国青、国少输送大量人次的球员,就现在国青、国少的成绩,国青连亚青赛都没资格参加,是恒大足校输送了大量球员???这是恒大的贡献???
广州恒大足校创办这么多年,为何人才出来的不明显?
:先看恒大足校刚刚发的一则宣传资料:
“一直以来恒大主席许家印都倡导全华班战略,而恒大在这战略上就起到了关键作用,足校在过去一年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在中国足协举办的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锦标赛、联赛及中超俱乐部精英梯队联赛共5个年龄段的11项比赛中,恒大足校各梯队共获得2个冠军、5个亚军、2个季军,总共9次进入前3名,位列所有参赛单位之首。
除了有球队的集体荣誉个人荣誉同样不少,在目前恒大足校先后为国青、国少输送人才167人次,有近100名学生与恒大签约,成为恒大梯队的职业球员。
足校的战略是实行人才一条龙培训模式,从8岁到15岁(含15岁)的小球员在恒大足校培训,16岁以上的全部在俱乐部培训,即要么进入恒大各梯队,或直至通往一线队。这样一条战略思路打通了足球学校与俱乐部之间的人才成长通道。”
看,前途一片光明。
平心而论,要求一家刚刚创办了五年的足校就马上要出人才,还要批量地出人才,未免有点心急,但谁叫这是恒大足校呢?
但无论你是恒大足校,还是皇马足校,又或者是一个“普通作坊”,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规律,本质上,足球是一个参与基数特别大,培养周期特别长,但成材率却特别低的项目,所以对于恒大足校,必须给予足够的耐心,当然,外界对于恒大足校的期待和鞭策,那是必不可少的。
从已经提拔过到一队的队员看,目前恒大足校也很着急,所以去年有张奥凯,今年有陈泉江,蔡明民等队员被提拔到一队,但要在恒大这样的队伍中站稳脚跟,那是何其艰难,有时候成也萧何败萧何,路还长着呢。
国足青训为什么不行?恒大足校晒出收费标准,穷人孩子不配踢球?
我不太了解足球,但是喜欢看林海听涛的足球小说,其中讲到在巴西有球探专门搜罗各种少年天才去各种青训营试训,其中天赋很高的球员还会有试训工资,也有父母带着孩子去各个青训营试训一刀被选中也有生活补助和工资拿,我觉得很合理,但是为什么国内却是花钱踢球的培训学校呢?
恒大足球学校里面的孩子水平怎么样?
谢邀!
大足球学校门口的雕塑。在欧式风格的建筑中,有2600多名渴望成为中国C罗的孩子在此训练和学习。
文/詹腾宇 图/阿灿
每年都有一大批孩子进入位于清远的恒大足球学校。在一个足球热情高涨但球队战绩糟糕的国家,足球学校被寄托的情感和期望不言而喻。透过这些在足校摸爬滚打的少年和对未来忐忑不定的家长,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个并不成熟但足够真实的足球青训故事。
韩宪强和杨十田的目光紧随15号场移动。在这块人工草场上,一群皮肤黝黑的孩子围着一个足球跑来跑去。场上的局势纷繁错杂,但韩宪强和杨十田在场边的动作倒是“配合”得挺默契:一个背着手站定,一个站累了蹲下。
偶尔球出了界,两边对峙的紧张气氛才稍缓下来。一直蹲着的韩宪强身子稍前倾,高声冲场上喊:“肩膀打开,打开!你看你老不打开,就没护住球,给人撞开了!”
儿子韩嘉鹏回头看了一眼父亲,低头抬肩,又回头扎进了人群里。几个回合后,韩宪强又按捺不住喊了一次:“护球啊!怎么老是保护不好呢?”
“那边穿红袜银鞋的是我儿子……现在他拿球了!对,就是这个。” 杨十田笑着指向场地一侧。儿子杨胤琪被教练从中场改成后卫,正拼命横向移动,力图紧跟对方进攻球员步伐。他五官绷得很紧,眉头深锁地缠着对方的每个拿球队员。
恒大足球学校球场上正在拼抢争球的小球员们。
这是恒大足球学校的一堂足球训练课。训练课一般是一周四练一赛,逢周三休息。像15号场这种规格的人工草皮场地,恒大足校共有41片。
这41片绿茵场地和呈半圆状的欧式建筑风格的教学区一道,共同组成了一个占地逾千亩,面积、人数和球场数均为全球最大的足球造梦基地。11岁的韩嘉鹏和杨胤琪们的足球梦在这个基地上被托起,而无数个像韩宪强和杨十田这样的父亲也小心地跟在他们身边,生怕孩子们摔倒跌跤,生怕这些足球梦被打破、被捏碎。
“就是想让孩子练个体育项目,也不图什么别的。”
恒大清远足校内,一个五人的小场里一阵喧闹。
一群三年级孩子刚结束一场训练赛,喧闹着要复盘。教练严肃喝止了一个抱怨队友的孩子:“你不能只顾提高自己,也要带动队友提高啊!”孩子嘟囔着回了句嘴:“提高可不是你用肉眼就能看到的……”
由墙体和铁网包围的五人场旁是七人场。每个七人场的外沿,安装有两排造价不菲且形似导弹的避雷针,据说这是为了防止南方夏季多雷雨可能存在的危险。
一边是停不下的喧闹,另一边是止不住的紧张。站在15号人工草场边的杨十田,始终对场上局势保持着不易察觉的关切和紧张。烈日虽然让他眯缝着双眼,但他的目光却一直没有从球场上移开。“我们平时也不常来,要是想看训练或带孩子出去吃饭,都得先跟班主任打好招呼。”杨十田说。
午休过后孩子们在下午有四节课要上,晚上还得上自修。
杨十田来自湖南常德,他已经陪儿子在恒大足校待了近两年。常德的足球氛围不浓,容不下杨胤琪这棵根基不错并有望茁壮成长的足球好苗子。投奔恒大足校前,杨胤琪是校队的核心。在杨十田看来,儿子就是个地道的小球痴。“周六日训练,他还总嫌没踢够,练完了黏在球场上不肯走,一直踢个不停。”
与跟足球亲密无间的杨胤琪不同,来自北京的韩嘉鹏在来足校前甚至连足球都没碰过。“男孩子嘛,话不多,老爱动。当时就在北京这边招生办试了一下,教练觉得他体格、速度、力量都还不错。”父亲韩宪强说。他自己是北京国安的老球迷,坦言自己“就是想让孩子练个体育项目,也不图什么”。恒大响当当的实力和名声,让他带着儿子走进了足校的校门。
韩宪强和杨十田平日里的作息听起来简单又惬意:在足校东南向的恒大金碧天下租住的屋子里醒来后,他们通常会看看电视,再下楼遛个弯儿,然后和其他家长碰头在一块儿聊天。“偶尔看看股票,大半天也就这么消磨过去了。”韩宪强说。
杨十田则认为,此前的生活和生意多少会被耽误一些。“但是孩子来的时候很小啊,肯定得陪着,这没办法。”他说。
训练后学生们通常在学校食堂吃午饭
开车、看电视之外,哈秀英唯一能做的就是漫长的等待:盼望孩子能一周抽出一天时间回家吃顿饭。
恒大足校目前招收的最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小学二年级。由于实行封闭寄宿制,陪读便成了一件难设时限的事。从全国各地云集而来的家长们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等孩子适应,再考虑不陪。”带孩子来到足校的部分陪读妈妈,一般都会抱团购物、游泳或健身,这算是日常生活丰富的;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家长,平常的生活就单调了不少。来自新疆喀什的哈秀英就在清远找了份工:开二手车做出租生意。她每天辗转于足校和清远城区之间。开车、看电视之外,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漫长的等待:盼望孩子一周抽出一天时间回家吃顿饭。她不适应广东湿热的气候,也很少出门娱乐交际。
与家长巨大付出相对应的,是入选恒大足校梯队的部分孩子能够享受减免学费的优惠。2600多名在校生中,约有四分之一是通过免费特招和扶贫计划招来的,这些孩子可以部分或全部免去5万元学费。韩嘉鹏和杨胤琪的情况有所不同:杨胤琪是入选梯队的免费生;而韩嘉鹏在预备队,学费免去一半。
韩嘉鹏目前的足球水平在班里中等偏下,短期目标是“冲进一队”。杨胤琪稍好一级,但他常把忧虑挂在脸上,聊到“梯队踢不好也会往预备队调整”的话题时,眉头比场上“一对一”对抗时皱得还紧。
杨十田、杨胤琪父子(左)和韩嘉鹏、韩宪强父子的合影,教两个孩子的西班牙教练赛斯特罗居中。在恒大足校,西班牙教练团在足球专业上有绝对权力。
足校的西班牙籍教练赛斯特罗对两个孩子的评价却并不高。“他们在现阶段并不是最好的球员。他们身上都有值得好好培养的亮点,但在很多方面都还需要提高。”不过他同时也承认,11岁是个非常复杂的年龄,对孩子未来成败与否的评判可能有失误,所以不宜过早下定论。“两年间可以发生太多事情。有可能变得非常好,也有可能两年之后就下滑甚至止步了。我们希望找到每个队员的特点,从而去丰富他们成长的可能性。同时要看队伍里缺什么特点的队员,个体要服务于球队。”
在恒大足校,西班牙皇马教练团在足球专业上有绝对话语权:挑选队员,编写教案,指导中方教练实施。在他们看来,中国孩子需要改进过于听话、以自我为中心且相互之间缺乏呼应的性格特点,而中国体校“多练出成绩”的旧观念早应该被摒弃了。对于西班牙青训低频高效的行事风格,许多体校出身的中方教练都表示由衷信服。
只有5%—10%的足校学生能够最终成为职业球员,这个比例预示着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渐调整前途规划的发力点。
15号场上的对抗依旧激烈。司职后卫的杨胤琪和司职前锋的韩嘉鹏刚好对上位,两个11岁的身影以足球为连结点叠在一起,互不相让。他们都在前段时间伤了膝盖:杨胤琪是劳损所致,韩嘉鹏因为碰撞受伤,一块儿歇了两个月,不能沾球。“没法踢球,憋得都快不行了。”杨胤琪说。
孩子伤了,最急的还是家长。杨十田就总是担心孩子的伤势。“我们上次去看他们班和青苗队的比赛,真的心疼。孩子一直在倒地铲球,被撞倒了好几回。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早熟太多,自己会主动给自己压力。他脑子里全是想赢,也没说苦。我们一直都顺其自然,看他们发展情况做选择。说实话,一开始只想让孩子锻炼几年就回去,但眼看着升到梯队了,这时候没人想轻易放弃,说没期待是假的。”
看着身边小伙伴们一场又一场训练,杨胤琪和韩嘉鹏急切地跃跃欲试。所以当后来再次上场时,两人都憋着一股劲儿:一个是牢记着“教练让我一对一时大胆突”的前锋,一心想挤进梯队;一个是笃信“教练让我在退防时学会更好地延阻,等待中场协防”的后卫,盼望着能保住在梯队的位置。
保住梯队席位意味着在小范围内获得成功。在2017年年初中国足协主办的各年龄段全国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恒大足校各代表队全部进入全国四强:03梯队获得U14年龄组冠军,01梯队获得U16年龄组亚军,02梯队及02梯队预备队分别获得U15年龄组亚军和季军,04梯队获得U13年龄组第四名。
恒大足球学校里的学生宿舍。宿舍一般是六人间,很多房间的阳台上都挂着红黄两色,印有“恒大足球学校”字样的比赛服。
就现阶段而言,孩子们都想从梯队出发,成为恒大足校最后开花结果的5%—10%,从而跻身职业球员之列。这一不高的比例曾饱受质疑,而恒大足校校长刘江南对此表示:“这是必然的结果,多了就不精了。家长和孩子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考虑自己在每个阶段的侧重。”这个比例也预示着剩下的90%—95%的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渐调整前途规划的发力点。
不过提起未来,杨胤琪和韩嘉鹏倒是特别乐观。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想做职业球员啦。”他们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踏上足校的一号场地—位于校区中轴线上的一号场地上总会举办足校里最重要的比赛,诸如各种全国杯赛、与外校的对抗赛。能够踏上这片场地,意味着能代表同龄最强的恒大梯队出征,这是所有在足校寻梦的孩子的梦想。
送孩子去足校这件事,终归还是有点儿“孤注一掷,放手一搏”的意思。
中国足球的人才储备可谓羸弱。2014年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足坛的“93后”(出生于1993年以后的青少年球员)人数仅有700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日本的1.4%、西班牙的1%。
不过随着近年来足球不断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训(青训)氛围也正日益回暖。上海崇明岛自2000年起开始发力青少年足球培训,随着足坛名宿徐根宝的“徐家军”不断在国家队、青年队层面亮相,以崇明岛为首的青训基地纷纷亮出金字招牌。恒大足校的走红得益于恒大俱乐部近些年的优异战绩,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恒大足校是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前身”,只要你足够优秀,就能继续冲出足校,走向职业足坛。
如果你想在足校内部机制中不断上升,如果你想成为下一个张奥凯(入读恒大足校后进入广州恒大俱乐部),甚至有朝一日成为中国的C罗,你就得想办法抓住每一个在教练面前表现的机会。同时,你还需要在文化课上花些力气。
从开发兴趣为主的普通班,到显露潜质的预备队、有望留洋(西班牙)的梯队,再到最终的职业队,这条上升之路狭窄又绵长。因没有做好预备而最终被淘汰的少年占绝大多数,他们也将无法在社会寻找立足之根——这是国内专业体育体制长久以来的弊端。送孩子去足校这件事,终归还是有点儿“孤注一掷,放手一搏”的意思。
在体制内工作12年的刘江南见识过太多这样的运动员:退役后难觅出路。所以自打他跨进足校的大门起,他就把足校的文化教育推向主导位置。如果你收到一份恒大足校的招生简章,你就会发现封面上那排清晰的口号标语—“振兴中国足球,培养足球明星”。
恒大足校校门,门上贴着校长刘江南写的一幅对联,其中上联写着“文化为根,足球为本,成才为旨”。
足校的文化课与足球专业课的占比大约是8:2。刘江南认为这是一种合适的、值得尝试的体教结合的设计。“这么多年体育局的经历告诉我,原来体校、普通学校泾渭分明的那一套,肯定是错的。”在他看来,足校不仅要培养大量校园足球的中坚,也要培育少量能够通往职业队的精英,而这两类人都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和足球能力。
中国体坛此前从未有过体教结合的成功先例。高淘汰率背后的体校生,在退役后一般都没有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而普通学校的学生,也只能早早搁置体育训练的念头,找一份体育之外的谋生之技。在国情制约和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体和教的融合显得缓慢且艰难。
而根据足校的介绍,足校的新颖之处恰恰在于既比普通体校更重视文化课,同时又对足球专业课程进行革新。不过与《新周刊》同日到访的荷兰青训教练维斯特克斯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他对恒大足校这种“体教结合”的理念表示怀疑,因为这种把“体”与“教”这两个并不搭边的领域捏合在一起的做法不实际。“一天之内安排大量文化课和晚自习,孩子还要同时面对梯队的竞争和上下调整的压力,肯定会非常累的。”
刘江南却坚持己见,认为文化课和足球训练的比例应该随年龄增长、水平变化而适当调整。“对梯队队员来说,文化课并不是必须全部要学,我们会帮他们精选、集约,让他们能更好地投入训练。”
C罗是许多足球少年的偶像。
让他如此执着的原因是足校有着过硬成绩。2016年,恒大足校第一批高三学生毕业:40位留在广州高考的学生,3人进入职业队,继续追寻足球梦;余下的都以足球特长生身份考入北体大、北理工等大专院校,成为校园足球的中坚力量。“这成材率可以说是百分之百啊。”
不过在欣喜之余,他也有部分遗憾。“由于异地高考政策还没开放,所以在高二时就有大概800多名学生被迫回户籍所在地考试,这点非常可惜。”
是退一步专注学业,还是继续向职业足球冲刺?
15号场地上,一个半小时的训练终于结束了。孩子们淌着汗从训练场回到宿舍。洗澡时脱下的红色球服叠在洗衣篮里,再换上另一件印有“恒大足球学校”字样的黄色战袍。短暂午休过后,韩嘉鹏与杨胤琪下午还有四节课要上。“英语,美术,两节语文。”韩嘉鹏背起书包说。用他的话说,自己和杨胤琪的成绩在班上“算得上中上”,而眼下他们最在意的,还是天天陪伴着的足球。
11岁的韩嘉鹏和杨胤琪,即将迎来短暂足球生涯的一次分水岭。两年后,他们将面临足校的第一次选拔,那时会确定梯队,也就是赴西班牙留学的最终名单。而五年之后,也就是两人16岁时,将会面临一个更重要的选择:是退一步专注学业,还是继续向职业足球冲刺?再之后就是高考。除去选择做职业运动员的少数学生,从恒大足校毕业的学生一般有4个选择出路:一是北大清华等高校单招;二是以二本分数线的50%考上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三是以二本分数线的70%考上体育教育专业;最后一条路,是通过自然分直接考上大学。
高水平运动员进入著名高校自然是顺理成章,但现实困境在于,这些运动员能不能完成学业都成问题。“很多专业运动员都不具备读这些学校的能力,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份假文凭与一份虚荣心。”刘江南认为,恒大足校目前才创办五年,也只有一届毕业生。足校奉行的文化课为主、足球课为特色的办校理念,以及体教结合的模式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去检验。他自己的设想是:“在足校学习的孩子,文化学习、科学训练,一个都不能少。”
韩嘉鹏和杨胤琪不久将会给出他们人生的第一个答案。韩宪强与杨十田焦急地等待着儿子做出的选择,但他们最需要的是耐心,哪怕心里慌乱。四年的足校时间,可能让对足球本无热忱的家庭满怀期待,也可能让人最终失意落寞。成为5%的职业运动员,还是像95%的足校学生一样与足球短暂相逢后又匆匆离去各寻未来?在中国足球又一次与世界杯梦擦肩而过的时节里,没人能从这份成长的纠结里真正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