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如果德军顺利攻占了莫斯科,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二战时,如果德军攻占了莫斯科,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也许有些人会说那么整个二战的结果就会被改写,苏联会崩溃或者无法再抵御德军的进攻,而德军会长驱直入,通过伊朗南下印度,和日本会师,然后二者携手打跨英苏的残余势力,最终成为胜利者。但桃花石杂谈君却要说,即使莫斯科被德国占领,二战的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最终的德国也仍然会是失败者,只是时间可能会稍晚一些。现代战争打的是什么?
其实架空历史并没有什么毛病,因为去畅想一下如果某个历史事件改写,是否整个历史进程会改变有时候对人们搞清楚一个历史事件的真正意义确实很有帮助。但在架空历史的时候,很多朋友却喜欢把历史变成纸上谈兵,忽视了当时决定决策结果以及最终胜负结果的很多客观原因。
比如具体到苏德战争,究竟什么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呢?其实和所有现代战争一样,苏德战争打的也是两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即两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人员素质,也包括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储备和人员数量。而最后使苏联赢得战争的也正是这些决定性因素,是苏联在乌拉尔山脉以东雄厚的工业基础设施,是T-34坦克这样被称为最佳坦克的战争工业科技成果,是苏联在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储备以及苏联高达1.8亿的人口基数。
(成批被运往前线的T-34坦克)
而这一切,并不会因为莫斯科的易手而改变。所以对于苏联来说,任何一座城市的得失其实都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如果被敌军攻陷肯定会挫伤这个国家的抵抗意志。但二战时期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广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已经能够大范围应用。所以莫斯科被攻陷并不会瓦解苏联的政权体系,苏联即使失去莫斯科,也仍然有大量手段和真实历史进程一样从西伯利亚调集大量有生力量组织反攻。
(从西伯利亚来增援的红军在红场阅兵之后走向战场)
而德国人即使攻克了莫斯科,也不会改变德军没有冬季作战装备,在俄罗斯的严冬里大量因为低温减员的事实。同时也无法阻止苏联政府在辙出莫斯科之后,仍然通过现代通信手段从西伯利亚调集18个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知道如何在严冬里作战的军队展开反攻。
(如果德军攻陷莫斯科,可能斯大林格勒式的城市游击战会提前到来)
而且莫斯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个拥有400多万居民的超大城市,其实是比斯大林格勒更适合开展城市游击战,也就是巷战的城市。如果莫斯科失陷,很有可能俄罗斯会利用莫斯科这个巨型城市,更早地将德军拖入城市游击战的泥潭。所以莫斯科的陷落可能会让德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些战术利益,但无法起到改变整个战争结果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让德军更早地陷入被动之中。
看看历史上莫斯科真正陷落之后发生了什么?而且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莫斯科也并不是没有被敌人攻陷过。最早波兰-立陶宛联邦就曾经在公元1610年攻占莫斯科,并进行过两年多的殖民统治。而到了公元1812年,拿破仑也曾经攻陷莫斯科。莫斯科的两次失陷都没有改变俄罗斯最终在战争中获胜的结果。
(1612年俄军反攻莫斯科场景)
公元1610年,波兰-立陶宛军队在波兰-莫斯科战争中曾攻陷过俄罗斯沙皇国的首都莫斯科,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甚至还立自己的儿子瓦迪斯拉夫为俄罗斯沙皇。但莫斯科陷落之后,俄罗斯的抵抗却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波兰-立陶宛希望征服俄罗斯的梦想很快破灭。两年之后,俄军从其手中夺回莫斯科,之后很快联合瑞典对波立联邦形成了反攻。
(1812年俄法战争期间,俄军焦土政策几乎使莫斯科被完全摧毁,但却使法军陷入危机)
而在公元1812年9月7日,拿破仑的军队在俄法战争中也曾攻克莫斯科。但俄国人在撤出莫斯科之前将所有的粮食都带走了,而且俄罗斯严酷的冬天很快来临,法军补给线过长,无法维持,最终不得不在短短42天之后自行撤出了莫斯科。而之后法军在别列津纳河战役惨败于俄军,最终60万大军撤退到华沙时只剩下了6万人。
所以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当时苏德战争的具体情况来看,德军即使侥幸攻克了莫斯科,也不可能改变最终的战争结果。苏联和俄罗斯是什么关系?
俄罗斯是苏联的主体部分。俄罗斯曾经属于苏联。是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最大的一个。但苏联不是俄罗斯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俄罗斯沙皇的统治结束,俄罗斯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但由于各个方面错误导致外国的武装干涉。此时,苏维埃政权成立,列宁提议大家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加入苏联,并且保留日后退出苏联的权利当苏联建立的时候,俄罗斯是其中之一,与其他14国平起平坐,权力与义务相等。全称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建立时。宪法规定,苏联属于联邦制国家,(与美国一样)。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权利加入和退出苏联联邦的,而且是苏联宪法明确规定的。而俄罗斯联邦只是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有权退出苏联。苏联时代,俄罗斯丶白俄罗斯丶乌克兰均在联合国有议席的。这就是有名的一国三票。
中国是典型的共和制集权国家,地方行政官员必须中央政府任命。地方政府无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力。也就是说。地方的权力权力是由中央给予的,也自然可以收回。但苏联却是整合的,大家一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美国也一样)。也就是联邦制,苏联的这种政治体制,就是列宁的"民族自决权,说白了就是来去自由。这时候,如果联邦政府强大,国家主体民族稳定,一切都好说。各自发展。充分自由。但一旦联邦政府混乱。国家发展不均衡。势必引发动乱,再加上分裂势力的介入。苏联解体和分裂就不可避免。
就苏联时代的俄罗斯而言,他实际上是高于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其实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并不是平等的,因为其他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共产党党委会,而俄罗斯是没有的,因为他俄罗斯共和国是苏共中央直属管辖的地盘,可以说,俄罗斯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高于其他共和国,也成为其他共和国的上级。这也给日后的叶利钦等人钻了空子。
在苏联时期,俄罗斯境内没有自己的政府架构,都是中央管辖,换句话说俄罗斯政府就是苏联政府。而其他十四个加盟国有自己的议会,政府、司法管辖权。 苏联的解体首先是苏联共产党的分裂,苏联的联邦国家体制十分松散,基本上就是国家联盟。苏共掌管一切,当苏共分裂和无法控制政局的时候,苏联也就解体了。而俄罗斯作为主体必然要独立。他的主权只能和苏联要,就此苏联也只有"停止存在"。
当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而苏联无法阻止的时候。各个加盟共和国分分独立。修改国名,脱离联邦。宣布独立。大部分加盟共和国在1990年开始都相继宣布主权和独立。而俄罗斯本身没有宣布独立。因为他是继承苏联的主权。可以说,俄罗斯是缩小版的苏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莫斯科保卫战中,大量德军被活活冻死,在当时为何不去掳掠?
因为苏联自己更惨,德军想抢也得有地方!当时德军被冻死冻伤人数在11万人左右,而苏联军队则大约有33.4万人冻死冻伤,大约是德军的三倍,包括百姓则高达100多万人。当时苏德双方都对抓俘虏毫无兴趣,要么直接毙了,要么是能逃哪里赶紧逃吧,就是不要在跟着吃粮了。
当时由于德国犯下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对乌克兰的进攻导致了莫斯科战役的延后两个月,这种失误是致命的,这使得苏联可以做有效的防御措施,当时苏联除了做好莫斯科的防御工事外也做好了莫斯科失守的准备,大量工厂设备、物资、人口被及时转移到后方,整个苏联莫斯科往东的撤退路线高达400公里,这都是由苏联西部迁来的。而整个莫斯科西部地区已经变成了无人区,德军在莫斯科西部根本没法找到苏联群众。
其次,莫斯科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堡垒了,除了苏联军队跟斯大林,所有非战斗人员都撤离了。德军要想抢首先要从苏军手里抢,可是德军并没有攻破苏联军队的防线,想抢也抢不到。
莫斯科大公国和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是什么关系?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1243年,铁木真之孙拔都征服俄罗斯。蒙古对俄罗斯的统治由此开始。
13世纪末期莫斯科公国诞生在蒙古统治下的俄罗斯,由弗拉基米尔大公国分封而成,首都莫斯科。从14世纪初起,该公国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渐强。1480年,莫斯科公国在伊凡三世的带领下从蒙古的统治下取得独立,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俄罗斯的前身。伊凡三世就是俄罗斯独立后的首位大公。
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1462年~1505年在位。1480年,伊凡三世在乌格拉河战役中,迫使钦察汗国分裂后的大帐汗国阿赫马特汗撤退,从而结束了蒙古人对俄罗斯历时238年的统治,取得独立。1485年,他兼并了特维尔公国,首次采用了“全罗斯大公”的称号。
伊凡雷帝,他对内改革,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新的法典,对外军事扩张,吞并附近多个国家。在位期间加冕为沙皇,伊凡四世就成了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从此,莫斯科公国改称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他继位时,英国、法国、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取得很大发展。彼得大帝认识到俄国与西欧各国的差距,积极推动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他继位后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建立工场,发展贸易,向西欧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赢得北方战争的胜利,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兴建新首都彼得格勒,为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罗斯又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是德意志一个小公国的亲王之女。被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选为王储彼得三世的王妃。彼得三世继位后,很快失去贵族和平民的支持,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上台,成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饱读欧洲各国历史,精通权术,善于用人。在她在位期间,俄国经济、文化、军事取得巨大发展,与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发动两次俄土战争,击败土耳其,占领黑海沿岸和克里木半岛,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亚历山大一世时期,拿破仑派60万大军进攻俄国,并占领了莫斯科,但是拿破仑大军受不了俄国冬天的严寒,后勤补给被俄国游击队切断。俄国人趁机发动反攻,拿破仑大败,近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只带一万多人逃回巴黎。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在战争中击败拿破仑,复兴欧洲各国王室,因此被欧洲各国尊称为欧洲的救世主,俄国成为“欧洲宪兵”。亚历山大一世其实是个废柴,真正打败拿破仑的是名将库图佐夫。
尼古拉二世与表哥德皇威廉二世,兄弟俩在一战中大打出手
俄国末代沙皇,最倒霉的沙皇,也是死的最惨的沙皇。在位期间拒绝彻底的改革,维护贵族利益,不断镇压革命,曾提出瓜分中国的“黄俄罗斯计划”,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惨败。1914年,尼古拉二世积极参加一战,被德国打的大败,死伤数百万人。尼古拉二世再次大规模征兵时,国内爆发了革命。1918年,沙皇全家与仆人等10人被革命者集体处决。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军事实力名列前茅的大国,人口过亿,地跨亚洲和欧洲,雄踞欧亚大陆北方,在漫画中常被描述为北极熊。
因为地理位置和年代的原因,俄罗斯从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尴尬处境。在16世纪初那个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扩张,便会被比自己强大的邻国吞并,特别是在那个处于疯狂时代的欧洲,可以说是强国林立,地处寒冷,交通又不便俄罗斯根本没有选择。所以,为了生存,俄罗斯自诞生之日起便非常的能征善战,极其热衷于扩张,甚至还击败了如希特勒、拿破仑这样不可一世的强大对手,被称之为战斗民族。
从15世纪末的莫斯科公国,到20世纪中后期的苏联,几乎将全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五百年来,俄罗斯争当世界的野心似乎随时都可以完成,但随着苏联在上世纪90年代的轰然倒塌,俄罗斯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瞬间下跌好几个台阶,经济实力更是遭得一塌糊涂,甚至被西方戏称为“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我们翻阅数百年来的历史,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俄罗斯争霸世界五百余年,最终究竟得到了什么?
13世纪初,本就不大的基辅罗斯解体为数个公国,随后这些分裂的诸侯势力又受到来自东方蒙古帝国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公国于乱世之中艰难崛起,并迅速收拾残局,消灭了蒙古人(金帐汗国)的势力,使莫斯科大公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
1547 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随后便展开扩张之旅。1552年吞并喀山汗国,1556年吞并阿斯特拉罕的汗国,1598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并开始蚕食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东欧,期间发生了数十次战争。到17世纪中期,俄罗斯的西部疆域已经和现在差不多,而东部已经扩张至贝加尔湖附近。
1682年,彼得一世登场,这是一位对俄罗斯未来有着独到眼光和强大影响的君主。在位期间,彼得一世将俄罗斯东部疆界推进至太平洋西岸,并且直接与巅峰时期的大清帝国,以及日本发生摩擦,最终把东部疆域锁定在外兴安岭以北,此时俄罗斯已然成为世界级大国。1721年,击败瑞典的彼得一世加冕为“全俄罗斯皇帝”,俄罗斯正式进入帝国时代。
18世纪后期,帝国迎来了以为新的伟大女皇-凯瑟琳大帝。瑟琳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唯一可以跟彼得大帝齐名的君主,在位期间她致力于将俄罗斯帝国疆域往西、南推进,从两个强邻(奥斯曼土耳其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中夺走了大片土地,数次瓜分波兰,吞并克里米亚,使帝国获得南部出海口。1796年,凯瑟琳大帝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留下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帝国。
19世纪初期,亚历山大一世也是一位功勋卓众的君主,击溃了法兰西皇帝-号称欧洲战神的拿破仑,一度被欧洲诸国奉为救世主。到了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帝国先后吞并高加索诸国,以及中亚的哈萨克、希瓦、布哈拉、浩瀚等汗国,巅峰时期国土一度登上伊朗高原。而在东亚地区,俄罗斯帝国还联合当时的欧洲列强围剿清帝国,强行吞并了清王朝3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有甚者,在20世纪初期,俄罗斯甚至直接入侵中国东北(如上图),疆域达到极盛。
根据资料统计,俄罗斯帝国在20世纪后期初期,疆域东抵阿拉斯加,北至北冰洋,西至波罗的海,南抵伊朗高原,国土面积近2300平方公里(不包含临时占据的中国东北),就差南部的印度洋出海口了。这个时期是帝国历史上距离“彼得一世的遗嘱”最近的时期之一。
俄罗斯帝国所取得的战绩的确很辉煌,但遗憾的是,这种无节制扩张加剧了帝国的陨落,战争也使俄罗斯深陷战争泥沼,发生在在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早已动摇了帝国的根基,俄罗斯西方至少有四个国家对帝国宣战,对手背后的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再加上内部又出现动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俄罗斯甚至被迫卖掉了阿拉斯加,这在帝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毕竟俄罗斯是只进不出的帝国。
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物极必反, 盛极必衰,俄罗斯帝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往后的对外战争并不能解决国内矛盾,只会加速拖垮庞大的帝国,更要命的是,俄罗斯帝国在弥留之际还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还未结束,尼古拉二世就被迫在1917年大革命后宣布退位,俄罗斯进入苏联时期
苏联时期也曾经将这个昔日帝国的势力推至巅峰。在第二次世纪大战初期,苏联利用德国和英法的利益关系,声称为了防止德国东进,建立东部缓冲区,和德国瓜分了波兰,以及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而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和英国又瓜分了伊朗(短暂瓜分),最终,苏德战争以苏联惨胜告终。
德国战败后,苏联短暂占据了柏林以东的大部分欧洲土地,随后在对日作战中又夺回了被日本占领的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短暂占据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在往后的30多年中,苏联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成为世界最强的两个超级大国。
1979年底,苏联出兵号称“帝国坟场”的阿富汗,企图打通印度洋出海口,完成“彼得一世的遗嘱”,却不幸深陷其中,难以自拔。1990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苏联宣布解体,俄罗斯恢复了昔日名字“俄罗斯”。2014年,俄罗斯再次吞并克里米亚至今。
纵观俄罗斯历史,从无到有,从强到弱,争霸世界500多年,但到头来,现在的俄罗斯除了苏联时期的军事基础和殖民时期的矿产能源,简直一无是处,其GDP总量仅仅和我国广东省差不多,而且大多还是靠着西伯利亚的能源支持。试想一下,如果俄罗斯不能加紧振兴经济,任由其继续衰败下去的话,远东地区可能真的会成为食之无力,弃之心疼的负担。
那么问题来了,俄罗斯征战五百载,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战争中牺牲的无辜生命之外,是乌拉尔山以西的大本营,还是西伯利亚那几座煤矿,几眼油气井?还是那片无法耕种的冻土带?
或许,正是因为俄罗斯以战争起家,在俄罗斯寒冷的地理条件下,长期的和平,只会导致俄罗斯“归零”,然后等待下一次的崛起。
我们参照历史,也不难发现,任何以战争形势的扩张,最终都敌不过时间的考验,殖民时代如此,两次世界大战亦如此,中国经历了几千年风吹雨打,依然可以浴火重生,印度即使分裂数千年,也依然可以以完整的姿态重新站立。反观英国、西班牙,甚至蒙古等专注于扩张的国家,即使拥有日不落的疆域,即使统治它国数百年,到头来还是会被现实打回原形。历史早已证明,只有文化的疆域,才是永恒的,不论是东风、白杨,还是民兵,代表的也都只是伪真理而已,不然,苏联不会输。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有网友问,二战苏军是好像电影《兵临城下》和《登陆之日》那样,找一大堆新兵,2、3个人一把枪去送死式的冲锋吗?
其实这2个电影都表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和反攻阶段,苏军阵亡47.7万,负伤64万,合计伤亡111万,德军和仆从军伤亡80万,被俘20万 。其实双方的伤亡是一样的。
根本不存在苏军好像傻瓜一样冲锋,然后德军拿着机枪割韭菜的事情。苏军从来都不缺乏轻武器,在战争初期,苏军正规军损失太大,造成部队里大部分都是新兵,而步枪生产成本高、速度慢,新兵又没有时间去慢慢练习枪法。
因此,苏联从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波波沙1941式71发弹鼓式冲锋枪,平均月产15万把以上,光是在42年7月到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就已经生产了120万把波波沙1941式冲锋枪。
反而是苏军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冲锋枪,苏军是二战唯一整个部队大批量配备冲锋枪的国家。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是方便训练,可以快速训练出成批的新兵,反正冲锋枪也不是玩精确射击的。
第2就是苏联和欧洲城镇多,近战多,适合冲锋枪,第3个就是苏军有大量机械化装甲部队。大批量冲锋枪手的主要任务是扫荡德军反坦克手和火箭筒,主要任务是保护坦克和自行火炮。
西甲豪门如今双双衰落,曾经的世纪德比大战又是否能重现?
本赛季的西甲联赛已经进行了三轮,西甲两大豪门皇马和巴萨,都分别只获得了一场胜利,但题主要说西甲豪门如今双双衰落,因此怕“世纪德比”会无人问津,我觉得这就有点杞人忧天了。
有句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皇马和巴萨实力不如前几年,是有原因的,皇马是因为去年买到了C罗,实力大打折扣(绿茵守望者原创首发悟空问答,谢绝转载),球队在重建期还需要磨合,而巴萨方面是因为伤病太多,阵容略显老化,梅西至今还没有出场过,这肯定也会影响到战斗力。
但这都不是啥大事情,赛季初的时候主流豪门,因为在磨合等原因,有的时候发挥会不够稳定,一旦赛季进入中后期,主流足球号码肯定是渐入佳境啊,皇马和巴萨的真实实力,加上过往的恩恩怨怨,依旧是西甲联赛最大的看点。
所以咱们不必担心,皇马和巴萨的衰落会导致西甲世纪德比无人问津,你觉得你期待本赛季的西甲世纪德比吗?欢迎点赞关注,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