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鄙视链(欧盟鄙视链)

2023-12-10 10:57:42 59 0

饱受英国侵略却成功控制美国政治,爱尔兰人为何对英国人恨之入骨?

早在2016年全民公投后,英国就开始宣布“脱欧”,到现在这么多年了,首相换了三位,竟然还没“脱”干净。要说为什么英国“脱”的这么费劲,相关谈判议题上,除了涉及服贸、关税方面的复杂内容外,当属领土争端了——英国领土北爱尔兰和独立国家爱尔兰之间的边界问题。

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英国脱欧后,爱尔兰与北爱尔兰间边界将关闭,重新设置繁琐的岗哨。很显然,这会对两地间日常的货物、人员流通造成极大障碍,甚至可能毁掉爱尔兰过去数十年间来之不易的和平,再次引发冲突暴力和种族、宗教仇视。

实际上,差不多有五百多年的光景,爱尔兰原本就是英国版图的一部分,官方用语也是英语,甚至,在“日不落”时代,一些上层爱尔兰人还曾经为大英帝国英勇的开疆拓土、冲锋陷阵,表现积极。

然而,总的来看,跟同样属于凯尔特人种、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人比,爱尔兰人的离心力要强了太多,至今仍对英国人不抱好感,更有爱尔兰激进组织,一个多世纪以来,坚持针对英国人搞事情,以至于被英政府定为了恐怖主义组织。

比如,印巴分治的主要操刀人,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英国皇家海军元帅——大名鼎鼎的蒙巴顿伯爵,就是在和家人在湖面泛舟游玩的时候,被爱尔兰激进组织暗藏的炸弹炸断了双腿,重伤不治,在极度痛苦中离世的。

(电视剧《王冠》中,还原的蒙巴顿元帅的国葬场面)

爆炸发生的当晚,1979年8月27日夜,爱尔兰共和军就公开声明对此事件负责,他们把暗杀蒙巴顿的行为形容成是“执行死刑”,认为自己干的不算“暗杀”,而属于一种“正义的审判”。

其实,说到底,双方积怨之所以这么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爱尔兰被强行并入英国后,英国人从来就没有把爱尔兰民众当自己人,照搬了殖民地的那一套,把爱尔兰人踩在脚下,看成了二等公民。

毕竟,虽然苏格兰和英格兰人种和宗教也不尽相同。但贵族圈子和王室血统方面,双方都沾亲带故的,比如,终身未婚的伊丽莎白一世死后,她的大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就继承了英格兰王位,两家并为了一家。

而爱尔兰呢,从来跟英国就不是一家人,血统上也很难扯到半毛钱关系。

从历史上看,隔海相望的而两地,很长一段时期里,基本上是各过各的,并没有什么太大交集。

爱尔兰岛上的居民是凯尔特人,信仰一种神秘的原始宗教,英格兰则为盎格鲁萨克逊人,都是基督徒。

直到公元5世纪,有个叫做帕特里克的英格兰牧师冒险上岛传教,正如前面说的那样,此时的爱尔兰居民还信仰着原始宗教,对于基督教并不感冒,原本打算用石头直接砸死他。

紧要关头,机智的帕特里克随手抓起身旁的一串三叶草,用他那生动活泼的演说技艺,慷慨激情的讲解了三位一体的基督原理。

没成想......剧情反转了,他马上被岛上居民奉若神明。

此后,天主教深深扎根于爱尔兰,成了爱尔兰至高无上的国教,三叶草也被认作了爱尔兰的民族象征。还有这位帕特里克牧师,被爱尔兰人供奉为“圣帕特里克”。

后来的大英帝国国旗中,代表爱尔兰/北爱尔兰的那个红叉,就叫做“圣帕特里克十字架”,和代表英格兰的“圣乔治”,代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一起组成了当今这个米字旗。

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源自英格兰的宗教,为今后的爱尔兰问题埋下了巨大隐患。

公元12世纪,英格兰首次攻入爱尔兰,但并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统治。

公元1542年,著名的杀妻狂人英王亨利八世自封为爱尔兰国王,开始了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也就是从这时起,笃信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和改信新教的英格兰统治者,开始了历时近五百年的压迫与反抗。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近代的大英帝国,全称叫做“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注意,没有现在这个“北”字,因为,当年的王国疆域,包含了爱尔兰全岛。

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在英格兰人眼中,爱尔兰人就是“异教徒”、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卑贱族群,属于自己的奴役对象。因而,几个世纪以来,苛捐杂税和各种徭役名目众多,甚至连住宅的窗户开多了,也得交所谓的“阳光税”。而且,不管伦敦的朝廷由谁掌权,持续移民至此,以各种形式兼并爱尔兰人的土地,一直属于英政府的基本国策。

像带有部分爱尔兰血统的阿瑟·韦尔斯利——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虽然出生在爱尔兰,但属于信奉新教的英国贵族后代)

再加上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巨大隔阂甚至是互相仇视,即便当了好几个世纪的大英帝国公民,爱尔兰人依然没能产生对英国的归属感,英国那边更是没真正把爱尔兰民众当成过自己人。

到了1845年前后,爱尔兰半数以上的土地,几乎都被英国贵族、庄园主和新教徒们占有。

也就是这年,爱尔兰爆发了“土豆大饥荒”。原本多山地的爱尔兰,正是靠着这个从北美洲传来的农作物,养活了大量中下层人口。土豆,几乎成了爱尔兰农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食物。

当年,一种叫做“晚疫病菌”席卷了爱尔兰全岛,马铃薯绝收,进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

小弟有难,大哥理应伸手援助。可恰恰相反,危急时刻,英国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将从美洲进口,停靠爱尔兰港口的粮食作物悉数运回不列颠岛,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之情。

同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为了向西方国家示好,曾经高调宣布,将对爱尔兰提供1万英镑作为援助。但维多利亚女王却马上向他提出,只捐1000英镑就好。

原因是——作为英国女王,她仅向灾区捐赠了2000英镑,一旦外来援助比自己捐的还多,会损害英帝国的声誉。

于是,阿卜杜勒只好只捐助了1000英镑。但随后他派出三大艘装满谷物、种子、食物等物资的船只援助爱尔兰。

这些粮食谷物被英政府接受后的下落,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大饥荒中,英国人还刻意在新教教堂门口施粥,以羞辱坚持天主教信仰的爱尔兰人....

这场饥荒从1845年持续至1850年,饿死了爱尔兰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另有近三分之一的爱尔兰人选择了逃荒国外,目的地大多是以美国为主的北美洲,全岛人口数量从巅峰时期的800万,下降至400万,时至今日,爱尔兰人口也没能回到瘟疫之前的数量。

如此人命关天的血仇,搁到哪个民族,也咽不下这口气,对吧。

大饥荒后,爱尔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但都无一例外遭到了英政府的强力镇压。

至此,爱尔兰独立运动和英国政府,陷入了“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三姐夫——爱尔兰司机出身的汤姆·布兰森,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个非常激进的爱尔兰独立分子,还曾经试图放置炸弹搞暗杀,随着剧情发展,竟然一步步的被伯爵一家子给“同化”成了英国贵族)

到了20世纪初,在英国被一战整得焦头烂额之际,1916年4月,爱尔兰共和军发动了“复活节起义”,但很快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血腥镇压。

一战结刚结束的1919年,又爆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经过两年之久,最终双方停火,1921年,签订了《英爱条约》,并于次年生效。从此,爱尔兰取得了部分自治权限,但仍归属于英联邦,但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

(电影《风吹麦浪》演绎的就是这段历史)

二战后的1949年4月,在和英国谈判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爱尔兰宣布废除君主制,脱离英联邦,成立共和国。

与此同时,爱尔兰北部六郡依然归属英国,英国国名也正式改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当然,这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几百年来,英国人一直在向爱尔兰岛北部地区源源不断的输入英格兰新教徒。所以,在岛的北部地区,以新教徒为主的英格兰人属于多数派,他们自然心向英国政府。

这引起了爱尔兰共和军的不满。正从那时候开始,爱尔兰共和军公开宣布拒绝放弃武装斗争路线,要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恐怖袭击等暴力手段来实现全岛的“南北统一”。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军先后策划了多起带有恐怖袭击性质的暴力事件,有针对普通英国民众的袭击,也不乏瞄准名人政客们的暗杀活动。比如前面提及的1979年蒙巴顿被炸事件;1984年的时候,还曾在英国的保守党大会上埋设炸弹,企图暗杀撒切尔夫人。

这次恐袭当场炸死五人,撒切尔夫人因为走的及时,幸免于难。

(当年爆炸现场)

对于爱尔兰共和军,别说英国方面把它定性为了恐怖组织,就算是爱尔兰官方政府,也早就宣布将其取缔,并进行着长期打压,但因为其强大的海外背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一直保持着生生不息的状态。

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在1992年达到了巅峰…全伦敦上下,一年总共发生了38起炸弹袭击事件。

发展到这一步,过于激进的爱尔兰共和军,早已经成了英、爱双方和平稳定的共同威胁。

直到2005年,在国际社会的调解和斡旋下,爱尔兰共和军才正式下令停止武装斗争,加入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但近些年来,仍然不时会传出有关疑似爱尔兰共和军指使的爆炸袭击事件。

(某次爆炸现场)

不容乐观的是,随着英国脱欧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未来北爱的走向,仍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最后,再简单说说美国的爱尔兰族裔。

在美国,如果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分开计算,德裔则一直属于美国最大的族群,而紧随其后的,则是那庞大的爱尔兰裔族群。像肯尼迪家族、拜登总统这种纯血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外,带着爱尔兰血统的美国总统还有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布什父子、奥巴马等等。

跟德裔美国人比,爱尔兰裔人口虽然量大,但却被长期边缘化,进入上流社会的过程,非常艰辛。

毕竟,主导美国社会和话语权的,还是那帮欧洲新教徒的后代。

爱尔兰移民大多都是宗教观念极强的农民和城市贫民,“逃荒”到的新大陆。

甚至连号称“美国唯一的王室”的肯尼迪家族的先人——帕特里克·肯尼迪,也是在1845年的“土豆大饥荒”中,乘坐便宜的“棺材船”来美国碰运气的。

他们虽然缺乏城市谋生技巧,但人口生产能力却相当强,还特别喜欢集群,随便在哪定居,都能一跃成为当地的多数族裔,给人带来巨大观感冲击和心理压力,再加上白人鄙视链里固有偏见,很容易让人对他们产生轻贱之感。

于是,美国底层的脏活累活全都包给了他们,爱尔兰移民的生存环境非常差,处处被侮辱和歧视,成了北美白人里的“贱民”。

(《双面格蕾丝》剧照。19世纪的加拿大,对爱尔兰人也充满了歧视和偏见)

不过,很多诸如肯尼迪家族的爱尔兰移民们,通过几代人的奋斗,也能最终跻身于上流社会。但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精英阶层看爱尔兰裔,往往还会带着些有色眼镜。

比如,跟罗斯福总统关系非常要好的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爸爸),在1930年代,曾被先后任命为全美证券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国大使。即便身居要位,但私下里,还是有人会拿“一个种土豆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来嘲笑已经进入美政府“核心决策圈”的老肯尼迪。

直到二战后,很多爱尔兰家庭趁着产业革命,跻身于新兴的美国中产阶级群体之中,革新了族群面貌。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爱尔兰人逐渐摆脱了“没文化”、“犯罪分子”这类的人设,各种对于他们的排挤和歧视,进而随之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为什么一些东欧国家普遍不喜欢俄罗斯?

为什么东欧国家普遍讨厌俄罗斯?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别说东欧人讨厌俄罗斯,可能在国际上面,对俄罗斯有好感的国家都没有几个,熟悉俄罗斯历史的朋友,肯定会明白,如今俄罗斯一千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堪称是一部血腥扩张史,而罗曼诺夫王朝吞并了其他国家多少领土,这些东欧国家都是记在心里的。甚至在20世纪初,要不是日俄战争日本打赢了美国,估计现在的朝鲜半岛以及我国东北都会成为俄国的领土。

而在东欧国家里面,大多数国家或多或少都和俄罗斯有矛盾,有的国家甚至对俄罗斯恨之入骨,他们的领土都被俄罗斯侵占过,更为重要的,他们曾经被俄罗斯欺骗过。也就是在上个世纪,俄罗斯控制了东欧所有国家,组成了苏联。而在此之前,这些东欧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但是之后的结局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最终苏联解体,这也使得很多东欧国家越来越反俄,尤其乌克兰人民最为激烈,毕竟乌克兰冲突的发生,就是俄罗斯一手操作。而就现在来说,东欧脱离俄罗斯之后的国家,生活还是不错的,像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等小国,这也就导致乌克兰越来越加快脱离俄国的脚部,甚至一度想要加入北约,开始亲美,但是在俄罗斯眼里,这明显是不行的。

所以总的来说,俄罗斯在东欧之所以受其他国家讨厌,甚至反俄被其他国家孤立,最大的原因还是利益上的纠纷,再者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而俄罗斯受欧洲人讨厌,完全是因为当年苏联的扩张。

不过在我看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本身就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对外的关系准则就是利益至上,包括我国也是一样,而俄罗斯吞并我国的领土,其实是俄罗斯扩张史上吞并最多的国家,估计说出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就是国际上永远不变的法则。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二战中同为德军部队,国防军为何对党卫军一脸鄙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正常的现象。

在墨索尼里向罗马进军时,当时意大利皇室、贵族都对他非常不屑,认为他是混混、流氓、口若悬河的演说家。

甚至西西里的黑手党教父都说:这种下三滥,怎么可能领导意大利。

道理也是一样,德国国防军有着悠久的传统,源自于东普鲁士军队。

腓特烈大帝指挥这支军队纵横欧洲是,还是18世纪。

由于三四百年的传统,德军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的骨干为容克贵族。

早在封建时代,这些容克地主就掌握普鲁士的大部分土地,然而且没有堕落为八旗子弟那种废物。

容克地主非常勤勉,做事严谨,重视严谨,形成了特殊的军事集团。

直到德国实现资本主义化,容克贵族军人仍然是国防军的核心。

同时,容克地主也开始搞资本主义失业,变成资本家。

这么多年,容克贵族军人有着自己的传统,就是勇敢、无畏、专业、拥有骑士精神。

大家注意,即便是希特勒的军队中,高级军官的姓名中大部分都有 冯 。

容克贵族出身的德国人往往在姓之前加一个“冯”(Von),这是其贵族出身的特殊标志。表示其祖先有国王授予的爵位,类似中国古代的公、侯、伯、子、男等,并非姓名的组成部分,只表明其具有贵族身份。

这些贵族军人都是按部就班的进入军官学校,毕业以后成为德军低级军官,经过几次战争后逐步升到高级军官。

所有人都是这么个诡计,根本没有人像希特勒那样还在战壕里面做过小兵。

所以,国防军的将军和希特勒互相不信任。

至于党卫军,则是希特勒意志的体现。

这些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德国人组成的部队,比如,帝国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等。

这种部队战斗力非常强,装备也很精良,更重要的是有着纳粹的狂热思想。

但是,国防军对他们不认可,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军人,而是一群狂热分子。

第一类数量只有约50万人,另外40万人是生活在德国境外的德意志族人和外国人,也就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第二类则是由欧洲日耳曼后裔和德意志后裔所组成的部队,比如:唯京师,北欧师。

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也很强,不过因不是德国人,国防军对他们的忠诚也有所怀疑。

第三类是是由东欧人和巴尔干人组成的作战部队。

这些基本都是乌合之众,他们的武器装备很多是东线缴获的,兵员素质也很差,希特勒对他们也不太重视。

说通俗点,他们只是炮灰而已。

实际上,武装党卫军的战绩并不是明显强于国防军。只有第一类的精锐部队,确实战绩比国防军要强,但第二类第三类的伤亡并不亚于国防军。

唯一厉害的是,在1944年到1945年的战争末期,国防军时期低落,大面积投降时,武装党卫军仍然坚持战斗,甚至坚守到最后一个人。

美国将军巴顿曾经这样说:这群野蛮的杂种,对付他们唯一的方式是杀光他们。

拿破仑战争,二次世界大战,苏俄功不可没,为什么还排斥苏俄?

国与国之间必然相互排斥,否则就是一个国家了。

国家之间始终处于竞争状态,只不过有时候是激烈对抗,有时候是暗地使绊。有时候为了对抗同一个威胁,几个国家会结成临时盟友,如一战时的英法俄美日,二战时的美苏英法中、德日意,冷战时期的东西两大阵营等。

谁有能力都想把别国搞垮,而不想别国强大了欺负自己,那怕是同一个阵营的。

比如,冷战时期。明面上是东西方对峙。可实际上,美国利用自由民主制度输出,把一个日不落帝国搞成为不列顛岛国。把遍布全球的英国殖民地都自己成独立国家,成为美国的跟屁虫。英国却有苦说不出,虽怀恨在心,但也只能搞点碳排放之类的小花活,企图阻止美中的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是必然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意识形态矛盾都是表面现象。

作为拥核国家,俄罗斯为什么惧怕与北约接壤!北约会进攻俄罗斯?

小本认为,作为拥核国家,俄罗斯不可能惧怕与北约接壤,而北约更不会进攻俄罗斯!

既然高举核大棒的俄罗斯不怕北约干涉俄乌战争,那么,拥核的俄罗斯还会害怕北约入侵?

既然波罗的海三国都加入北约且与俄罗斯接壤,俄罗斯何惧一个加入北约的乌克兰;虽然乌克兰离莫斯科更近,这一方向又是俄罗斯传统的防御薄弱环节,但作为拥核最多胆子最大的国家(高举核大棒),俄罗斯显然不是怕会遭到北约进攻。

那么,北约东扩,俄罗斯怕什么?

一怕卡脖子,乌克兰确实离莫斯科,离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太近了,更是控制了黑海方向的港口;

二怕其他兄弟有异心,当初提的俄白乌一体化不是随便说的,这三个都是斯拉夫民族,大毛二毛三毛,是亲亲的兄弟,兄弟都带头反对自己,其他小兄弟肯定会有异心;

三是怕失去势力范围与生存空间,北约东扩,自己周边的势力范围肯定会逐一遭到(北约、欧盟)蚕食,不是怕被侵略,而是怕生存空间(经济上的利益)缩小,要知道,政治、军事,还是为更长远的经济服务,谁都想有更多的小兄弟(朋友),更大的势力范围,才有更多的物质基础更大的市场,更好做生意发展自己;

四是怕俄罗斯人心涣散,毕竟乌东或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人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如果不反击,其他国家的俄罗斯人日子也不好过,俄罗斯境内的俄罗斯人也凝聚不起来,人心会涣散,再多的土地财富也守不住;

五是怕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人失去雄心,普京还是担心俄罗斯的未来,还是想在全世界搏取最大的生存空间;

六是怕经济衰退(GDP已低于广东省),与五常与核大国的身份不符,这才是最大的危机感!

小本认为,北约只会困住俄罗斯(画地为牢),不会进攻俄罗斯,核大国的俄罗斯也不怕与北约真刀真枪地干!

黑死病第一季解读?

这部剧的优秀担的起任何的赞美之词,厚重的历史感,大气的世界观,缜密的剧情,细腻的演绎,完爆几年来的任何剧集,以至于看到这部剧后,近期的其他剧看起来都甚觉无味而纷纷放弃。西班牙人真是精彩而浪漫,基本可以站到剧集鄙视链的顶端了。

剧集的时代背景是在16世纪的塞尔维亚,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塞尔维亚成为欧洲通往新大陆的主要港口,商人、难民蜂拥至这座城市,谋取利益,追逐梦想,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这里有世界级宏伟的大教堂,贵族和商人们住在自己的宫殿里,当然这里也有广大的穷人、难民的棚屋,繁荣与贫穷并存,光鲜与肮脏同在。

男主马里奥,很有味道的男人

此时的欧洲大陆,在因航海时代带来的经济变化的同时,有些社会规则与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最明显也最激烈的是宗教领域的变化。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维腾堡发表95条条陈,宗教改革的大幕由此开始,并出现了多种分支,路德宗、加尔文宗、长老宗等,且15世纪后半叶,欧洲的活版印刷技术出现并得到一定应用,书本教义被大量印刷,人们接触到的内容逐渐广泛。

航海时代的船只

故事的主人公马里奥,就是因为拥有印刷机,并印制了大量新版圣经,被宗教法庭判决为异端从而亡命天涯。由于其朋友赫尔曼去世,他潜回塞尔维亚寻找朋友的私生子,践行照顾朋友后代的承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他的昔日基友,如今成功的商人苏尼加,老友,医生莫纳德斯。苏尼加和莫纳德斯发现了城市里开始出现黑死病,疫情的出现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也使某些人看到了机会。同时马里奥也见到了旧日恋人,赫尔曼的遗孀拉雷亚夫人,她正在实践着自己逐渐觉醒的女权。

旧日恋人,已成他人新寡

马里奥略有周折的找到了故人之子,街头混混,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小恶魔韦尔塔斯,并很快被这孩子出卖,落在了宗教法庭手里,作为自己被赦免的交换条件,马里奥答应主教调查一起社会显贵被谋杀的事件。随着调查的进行,不断的有新的人死去,线索指向推动新教的莱德斯马。

二男主,不断学习进步的小伙子

而这边厢,好基友苏尼加为着能够不让黑死病封锁港口而各种努力,指派议员代理人,打击对立议员,谋取自己的议员席位,最终促成了港口的重新开放。

好基友,逆袭的富商

随着马里奥调查的深入,莱德斯马落网,一个倒卖国库银的团伙暴露出来,涉及了已有的几个死者,老友赫尔曼,染坊主,航海船队船长的女儿,造币厂司库,牵扯出活着的船长和好基友苏尼加。

然而马里奥只是主教的一枚棋子,主教发现了一个新教徒劳的团队,他们利用造币厂司库造没有银的假币,省下的银,由船长带走,运去尼德兰(现在的荷兰),支持尼德兰的新教徒反抗西班牙王室的统治。历史上的尼德兰战争,又称八十年战争,是荷兰的立国之战。主教一方面暗杀部分团队成员,一方面借马里奥之手把其他人揭露出来。最终活着的团队成员被宗教法庭处以火刑。

残酷的火刑现场,狂欢的人群

故事的情节非常残酷,故事里的每个人都非常的挣扎和痛苦。马里奥患有严重的失眠和疑似抑郁症,他告别不了过去的阴影,之前的宗教审判剥夺了他的一切,他看透了一切,却摆脱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苏尼加,一路往上攀爬,他几乎成功了,离市长只有一步之遥,他深知"在这座城市里没有别的成功之路",机关算尽的他,却在即将接手城市权利巅峰的时刻,葬身火海。拉雷亚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优秀的画家,她的画只能署她父亲的名字,她的工厂她没有自主权和决定权,只因她是女子,经过多少的努力挣扎,最终也不得不妥协,由丈夫的私生子来接管工厂。

站在狂欢人群中,无能为力的两位主角

几位主人公面临的一切,何尝不是我们在不断遇到的呢,何尝不是每个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不断遇到的,我们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前进,需要不断告别昨天的自己,需要受制于种种的限制,无奈、挣扎、遗憾甚至苦痛,又怎能躲得掉呢,其实千百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有两个朋友,一个人自己,一个是相同价值观的人形成的价值体系与动力,我们也只有两个敌人,一个是自己,一个人所有人在一起形成的社会体系与约束。旧城新陆、棚舍教堂,五百年来可曾变否?

你怎么看成都相亲"鄙视链":女博士没市场?

不是学历的问题,是今天相对独立的双方,在组成家庭时,如何真正的相互融合,真正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这一切说着很轻松,一但家庭出现经济及现实危机时,才能看清哪个你爱的人及其家庭。城市中有知识的人,相对在这些问题上更现实更冷酷。所以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找一个理想的伴侣越来越难。

为何波兰在欧洲名声极差?甚至称其为“欧洲韩国”?

波兰人并非在整个欧洲的名声都差,他们在东欧国家人的眼里就是血缘很近的好兄弟,只是在西欧那些发达国家眼里就被鄙视。因为在这些发达国家看来,波兰人就是一批只能干脏活苦活的粗鲁人。

波兰人被西欧鄙视的原因主要是来自2004年加入欧盟后,一些穷人的恶劣做法导致了整体波兰人的名声降到极低。

在加入欧盟后波兰穷人想到了一个快速发家致富的方法,那就是从荷兰、德国等有钱国家偷车回来卖。因为加入欧盟后德国、荷兰等一些国家取消了对波兰的边检,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偷车运回国变得方便,等那些车主发现车没了时候,这些车都已经在波兰境内了。

因为频发这种偷车事件,导致了欧洲人就把波兰人贴上“小偷”的标签,认为他们好逸恶劳,不做正经事,整体就想着从别国偷东西回来发家致富,以此波兰人的名声变极差。

外国人眼中的懒汉、寄身虫

英国从2006年对波兰开放后,波兰移民就迅速“占领”了英国,其移民比例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如果在英国提起波兰人,他们就会露出满脸的厌恶,英国人认为水管工、油漆工、扫大街这种脏活粗活是低等工作,只有那些懒人粗汉才会去做,而恰恰英国的这些“低等工作”基本都被波兰人承包了。

很多波兰人到英国后还真的只会做这些事情,因为有的人移民到英国10年了还不会说英语,这就导致他们无法跟英国人正常交流而只能做这些脏活。还有的波兰人在英国不找工作,一天天游混,偷东西、斗殴等,而英国又无法合法遣返,这就让英国人更讨厌这些“蛀虫”。

西欧人轻视波兰人确实因波兰人自身方面的原因,比如他们有斯拉夫人特有的粗犷性格,喝烈酒、喜欢足球,这就产生了很多的足球流氓。而中国的11月11日(光棍节)正是波兰的独立日,在这天波兰人是铁打不变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并且大多时候会闹事。

自卑心作祟,反感外人

波兰作为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人人没接受过教育,而这些人很排外,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犹太人和穆斯林。作为在二战中饱受欺凌的国家,其命运一直被大国的战争变化而牵扯其中,这就导致波兰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自卑,这种自卑心在面对其他大国时(特别犹太人和德国人)都会有一种抗拒;而面对比自己弱的国家时,他们就会显露欺负的行为。

因此,波兰人的这种性格就让欧洲国家普遍的不喜欢他们,貌似除了东欧国家外,国际上一直对波兰人的评价不高。

但或许就是波兰人的这种个信,就让他们与欧洲国家的人显得与众不同。他们的性格更为豪爽、喜欢喝酒大声讲话,比起英国和法国那些整体自以为是的傲慢,波兰人那些粗鲁的“乡下汉子”做人更为厚道,虽然容易发脾气,但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对你更好。

团结的波兰人

波兰人的团结是出了名了,只要你伤害了他们中某个人,他们就会有一批人过来教训你,这种事不是只发生过一次两次。曾经有几个德国人在华沙开了烤肉店,因为纠纷捅死了一个波兰人,但没想到立刻就有上万人组织游行示威,把德国人的店给铲平了。

从本质上说,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无处不在,波兰人的性格是有点粗鲁不着调,但并非网络上传的他们是“欧洲韩国”,这种说法是对波兰人的不负责。人家在足球上面即便输了、发脾气了,但勇于承认,在体育精神上波兰人从不弄虚作假,直性子的人做事从来不虚伪,所以耿直的人就很喜欢波兰人。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