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足球还是过去的意大利足球吗,为什么还有人说意大利防守好,还在90年代吗?
意大利的防守不是只球员个人的防守能力,讲究德是一种整体。意式防守的思想深入每个意大利球员的骨髓。虽然球员能力不如曾经,但是意大利德防守依然很强。
意大利足球的衰弱更多的是因为锋线人才凋零,而中场也没有皮尔洛这样的大师了。
现如今意大利足球还是世界顶级吗?
一个国家的足球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球队的球星和大赛的成绩。如今的意大利足难言世界顶级了,因为无论是从球星还是大赛成绩的角度来看,意大利足球都正在于一个低迷的阶段。
球星:意大利阵中星光斑点衡量一位球星,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是身价,还有一个是实力。
从身价来看,目前意大利身价最高的球星是效力于巴黎圣日耳曼的维拉蒂,他的身价是7500万欧元,这个身价仅排在了世界足坛的第36位,这就意味着从身价来看,如今的意大利足坛已经没有了顶级巨星了。而在维拉蒂之后,是身价6500万欧元的因西涅和若日尼奥,然后是6000万欧元的基耶萨和5500万欧元的唐纳鲁马。可以这样说,如今的意大利只是一支以世界二流球星为核心力量组成的球队了。
从实力来看,维拉蒂和唐纳鲁马都是天赋非常高的球员。维拉蒂20岁的时候就加盟了法甲霸主巴黎圣日耳曼,并且成为了球队的中场核心。唐纳鲁马16岁就成为了AC米兰队的主力门将了,如今20岁的他已经成为了意大利的一号门将了。他们具备了顶级球星的实力和潜力,但是他们至今还没有让人十分信服的表现,所以还不足以跻身最顶尖行列。如今的意大利阵中,博努奇和基耶利尼这对老而弥坚的中卫组合是仅有的能够跻身世界足坛顶尖行列的了。尤文图斯这些年能够在联赛和欧冠赛场上表现如此经验,这对后防基石绝对功不可没。在去年欧冠小组赛曼联主场0-1不敌尤文的比赛中,曼联的进攻在意大利人铜墙铁壁的防守下无计可施。赛后,穆里尼奥也无奈地表示:“基耶利尼与博努奇是尤文图斯的基石,我觉得他们两人都可以去哈佛教防守了, 教大家怎样成为一名(顶级)中卫。足球场的实力随处可见。当我说实力时,并不只说创造型的球员,看基耶利尼和博努奇踢球真的太美了。”
大赛成绩:意大利表现低迷,只有偶尔闪光自从2006年世界杯夺冠之后,意大利足球在国际赛场上就陷入了长时间的低迷。无论是世界杯还是欧洲杯,成绩都难以令人满意。
2006年之后的3次世界杯,意大利人2次小组出局,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更是无缘最终的决赛圈比赛。而且这还是在竞争对手实力一般的情况下创造的。2010年世界杯,意大利与新西兰、巴拉圭和斯洛伐克分在了同一个小组,最终意大利三战两平一负,小组垫底出局;2014年世界杯,虽然意大利与英格兰、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分在了死亡之组,但是赛前意大利还是被一直看好的,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意大利在首战力克英格兰的情况下,后面两场连输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再度小组出局;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意大利在附加赛中以总比分0:1输给了瑞典,60年来首度无缘世界杯决赛圈的比赛,创造了意大利足坛的一个耻辱。
与世界杯赛场上的惨淡相比,意大利在最近3届欧洲杯的表现尚可,但是也褪去了豪门本色了。2008年欧洲杯,作为新科世界冠军的他们在小组赛中0:3完败给了荷兰,接着又在8强战中被西班牙通过点球淘汰出局;2012年欧洲杯,意大利表现惊艳,小组赛中他们与新科冠军西班牙踢得难分难解,最终双方1:1言和,半决赛中他们又以2:1的比分淘汰了赛前被认为是夺冠大热的德国队,闯入了决赛,但是决赛中,他们却出人意料的以0:4输给了西班牙,凸显了意大利与世界顶级豪门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了;2016年欧洲杯,这一次以平民阵容出征的意大利表现不俗,他们在1/8决赛中2:0淘汰了西班牙,1/4决赛中也只是点球不敌新科世界冠军德国队,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时候的意大利已经褪去了豪门本色,没有人再将他们看成了冠军的热门球队。
总而言之,2006年是意大利足球近些年最后的辉煌了,06年之后的意大利足球的成绩就开始了滑坡。之前一直依赖着皮尔洛、布冯还有德罗西这些2006年世界杯夺冠阵容的核心球员支撑着,还勉强保留着几分豪门本色,随着他们的老去,意大利足球的实力又进一步下滑了。
虽然意大利的足球实力现在暂时地褪去了世界顶级豪强的本色了,但是意大利的足球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为这里有着非常辉煌的足球历史,有着非常优秀的足球基因和传统。意大利联赛体系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完善的体系之一,尤文图斯、国际米兰和AC米兰依然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球迷数量最多的球队之一,安切洛蒂、孔蒂、阿莱格里、萨里、里皮这些意大利名帅也都是当今世界足坛最著名,也是最杰出的主帅。
意大利曾经是欧洲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为何一直没有走上强国之路?
这句话看怎么理解,这个强国如果是当年罗马帝国那样的世界强国的话,可以说意大利没有恢复那样的荣光,但是在1870年意大利最终统一后也是走向了强国之路的,只不过应该算是地区强国。在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也占领了一些海外殖民地,现在意大利依然是西方重要的经济体,只不过与英国、法国、德国相比,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稍差一点。公元前27年由罗马共和国演变而来的罗马帝国后来横跨欧亚非,面积251万平方公里的地中海都成了其“内湖”,而意大利就是罗马帝国的“本部”,罗马帝国就是肇始于约在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罗马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正是西方的文明的基础和发源,不仅如此,在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基督教也成为了绝大多数欧洲以及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公元14到16世纪欧洲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从意大利的各城邦开始然后扩展到西欧各国的,这场思想启蒙运动更是引发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欧洲资本主义和海外扩张开始蓬勃发展了起来,可以这么说作为罗马文明“本部”的意大利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对西方文明的发展都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欧洲近代史中,相对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西班牙和后来的英国、法国、俄国甚至德意志帝国,罗马帝国之后的意大利为啥在后来很少雄起过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有三个原因,第一,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边缘化”了,第二,就是历史上长期的四分五裂和外部势力的争夺,第三,欧洲政治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转移。先说第一个原因:毫无疑问,在罗马帝国时期,整个欧洲的最强大的中心力量是在意大利半岛,鹤立鸡群的感觉,罗马军团横扫地中海沿岸,而在罗马帝国的欧洲周边地区则生活着被罗马人称为三大蛮族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凯尔特人以及其他民族,像日耳曼人在公元1世纪到2世纪依然是部落阶段,由很多部落构成,公元1世纪,力量分散的很多的日耳曼部落被罗马帝国征服,但是罗马帝国却没有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部落区,所以更多的是采取让日耳曼人纳贡称臣的方式。但是随着这些民族不断的学习和发展,罗马帝国与这些欧洲周边的势力的力量对比正在逐步变化。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本部”是意大利半岛,而东罗马帝国尽管也是以罗马人自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希腊文化,直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彻底灭亡。
公元4世纪末期,生活于中亚、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的凶悍的游牧民族匈人开始往西入侵,匈人是否是东方的匈奴人目前尚无定论,受此压迫,日耳曼各部落开始了往西罗马帝国地区的民族大迁徙,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终于淹没于日耳曼人的“迁徙海洋”正式灭亡,而在此过程中,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也在发生改变,氏族制度瓦解,此后在西欧地区开始建立了很多日耳曼王国,罗马人也融合到欧洲各民族中。此时的一个情况就是意大利半岛不再是欧洲力量的中心,反而成了周边势力争夺的对象,“边缘化”了,以前被罗马人认为蛮荒的地方开始发展了起来,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地区地逐步发展了起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东哥特人建立的东哥特王国(493年—553年)几乎统治了意大利半岛的全境。但是意大利半岛毕竟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大本营和“根”,以罗马正统自居的东罗人怎会忘了大本营?公元535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对东哥特王国发动战争,公元536年,罗马城被东罗马帝国占领,公元555年,几乎意大利全境被东罗马帝国收复。但是好景不长,在公元568年日耳曼人的一支伦巴德人进入了东罗马帝国控制的意大利建立了伦巴德王国(568年~774年),控制了意大利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区,774年并入了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王国被分为了三部分,西法兰克王国(奠定了法国形成的基础)、东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德国形成的基础)、中法兰克王国(形成了现在意大利的雏形),而这个中法兰克王国存续的时间很短,从843年到855年,从公元962年至11世纪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第二,长期的四分五裂和外部势力的争夺。从公元11世纪开始,意大利北部出现几个城邦国家,典型的比如热那亚、威尼斯,南部则建立了西西里王国,中部还有个罗马教皇国(754年—1870年),还有一些小国,总之就是四分五裂。15世纪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的熏陶下经济一片繁荣,但是政治上四分五裂,这就引起了周边列强的觊觎。周边列强开始瓜分意大利,这引发了一系列战争被称为意大利战争(1494年至1559年),这一系列的战争的外部参与方主要有西班牙、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与苏格兰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意大利方面主要有多数意大利各邦国、教皇国,作战的地理范围主要位于意大利,这个意大利战争最后演变为欧洲列强争夺霸权地位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西班牙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获胜,很多意大利邦国和地区被西班牙统治。在随后的300年时间里,意大利内部依然是四分五裂,被欧洲列强争夺和控制,就是这么个状态。19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境内堪称独立不受外部势力控制的王国可能就只有撒丁王国 (1720年—1861年)了,后来在它的主导下,意大利开始统一,1861年,撒丁王国改名意大利王国,到1870年意大利彻底完成了统一,并最终把法国、奥地利等外部势力赶出了意大利。之后意大利夺取了东非的厄立特里亚和南索马里,1912年夺取了欧洲的爱琴海罗德诸岛和北非的利比亚,二战前夕,占领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和欧洲的阿尔巴尼亚。这也算雄起了一把,不过在二战中意大利与纳粹德国结盟,最后被打的稀里哗啦,那些占领的海外领地还没“捂热”就崩盘了。
与意大利相比,英国的英格兰在公元7世纪还是所谓的“七王国”时代,公元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基本统一的英格兰,1492年,西班牙经历了800余年的光复运动胜利后,建立统一的西班牙王朝,到15世纪末,法兰西王国基本统一了法国全境,在时间上,他们都比意大利统一的早,西班牙、法国、英国在后来的全球殖民浪潮中占领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榨取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此意大利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另外意大利还有一个难兄难弟那就是德国,神圣罗马帝国(962年至1806年)在多数时间都是由数百个侯国、公国、郡县、自由城市构成的这么一个松散的邦联,直到1871年,在普鲁士王国的主导下德意志才完成统一,此时世界的上的殖民地已经被其他主要欧洲列强瓜分的差不多了,这也可以解释后来德国、意大利与英国、法国的一个深层的矛盾。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欧洲政治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的转移。在公元15世纪之前,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那时的欧洲人对外界了解有限,航海技术有限,在这个时候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可以说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地中海沿岸的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来往船舶络绎不绝,而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无疑属于一个“龙头”的地位,所以尽管当时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但是经济上却很繁荣富庶,但是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和15世纪-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就转移到了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欢迎关注
意大利为何在罗马帝国后便一蹶不振?
谢邀。分享知识,传播价值,我是史海泛读。
历史背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手下的蛮族将领奥多亚赛废黜,早已摇摇欲坠的西罗马帝国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面对西罗马的帝国的灭亡,同样面对蛮族入侵压力和内部纷争的东罗马帝国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依旧保留一份重新统一罗马帝国的希望。
▲蛮族的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原因一: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意大利半岛遭到蛮族入侵,长期分裂和动荡公元493年,在拜占庭皇帝(又称东罗马帝国)芝诺的怂恿下,东哥特领袖狄奥多里克出兵意大利半岛。狄奥多里克设鸿门宴刺杀了当时意大利半岛的实际控制者奥多亚赛,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并在此建立了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的入侵给意大利半岛带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战争,将意大利半岛上统一的罗马政治基础破坏殆尽,古罗马的文明彻底湮没在蛮族燃起的熊熊战火之中。公元527年,东罗马帝国杰出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登基,为了实现自己重新统一东西罗马帝国的愿望,于公元535年,派自己手下杰出的军事将领贝利萨留进攻意大利半岛,用了整整20年时间,消灭了意大利半岛上的东哥特王国。但是“哥特战争”给意大利半岛再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东皇马帝国在意大利半岛重新建立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东罗马的重新统治并未减轻人民负担,意大利半岛上人民对于东罗马帝国没有任何好感,更没有归属感,所以意大利半岛在查士丁尼一世之后再次分崩。公元568年,日耳曼部族的其中一支伦巴第人,从意大利北部越过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半岛。伦巴第人擅长养马和打仗,他们驱除了拜占庭人的势力,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伦巴第王国。伦巴第人的入侵彻底清除了意大利半岛上最后的政治统一,使得意大利半岛陷入了彻底的分裂。公元827年,在阿拉伯半岛上兴起的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不断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阿拉伯人从拜占庭人手中夺走了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建立了一个伊斯兰国家。整个意大利半岛陷入了不同种族和宗教的分裂之中。▲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哥特人与伦巴第人建立的国家
原因二:意大利城邦国家的兴起,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到了公元九世纪和十世纪时,意大利半岛的封建关系开始松弛,农奴制度开始衰落。以商业贸易为核心的城邦国家开始兴起。意大利北部城市出现了大量城市自治的情况。以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为代表的城市共和国,控制了中西方贸易的主要线路。他们之间时而相互争斗,互相攻伐,时而相互联合结成同盟对抗北方的神圣罗马帝国。同时又与教皇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又不完全服从于教皇。这些城市共和国在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踩着钢丝,保持着三方脆弱的平衡,努力维护自己随时可能被侵蚀的自治权。▲14-15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国家的分布
原因三:中世纪教权与皇权在意大利半岛上的长期争斗公元122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了实现其重新统一意大利的野心,率军进攻意大利北部这些城市共和国。而与此同时,教皇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展,基督教宗教势力建立了教皇国,这与神圣罗马帝国的世俗权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腓特烈二世与教皇之间的斗争导致了意大利半岛近30年的战争,最终霍亨斯陶芬家族遭到了失败,被赶出了意大利,教皇势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意大利半岛上的城市共和国们获得了喘息。同时意大利半岛又一次失去了统一的机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
原因四:统一国家认同感难以塑造纵观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历史,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一千五百年间,大部分的时期都是处在分裂当中。各种民族和宗教,不同的国家制度都在意大利半岛上存在过。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谈到:
在14世纪的时候,意大利中部的独立国家数量甚至比1934年全世界的独立国家数量还要多。
长期分裂和城市自治的历史传统使得意大利半岛在塑造国家认同感上没有任何优势。
总结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半岛上的人民对一个统一的意大利缺乏认同感,没有大一统的历史文化传统,分邦建国的历史占据主流,这使得意大利无法将整个国家捏成一股绳,最终也无法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再出现一个像罗马帝国一样的大一统的国家。
(尊重原创,谢绝搬运,违者必究)
同样是战胜国,二战后意大利为何没有像法国一样进入五常?
意大利是二战战胜国?
你还别说,还真的是。
意大利是三大法西斯国家之一,是二战的主要发起者,而意大利能取得战胜国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半路反水当了叛徒:
当时英军在西西里登陆时,意大利政府和英国人签订协议,意大利愿意放弃抵抗,并对轴心国宣战,而丘吉尔为了减少英军的损失就接受了意大利的条件,最后意大利就成了二战的战胜国之一。
不过当时有很多人不承认,如果让意大利进入五常则难以服众。
事实上,如果不是美国人护着,意大利很可能就会和德国、日本一样被托管了,战后的意大利能保持国家独立已经很不错了,想进五常简直是异想天开。
再来说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吧。
首先,联合国的成立是雅尔塔体系的成果与延续,是美英苏三国享受战后的成果的基石。
而之所以成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是吸取了国际联盟的教训,当时德国和日本说退出就退出,为了让安理会更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约束力,就必须要有几个数一数二的大国坐镇。
美英苏三国入五常的原因自然不用说。
后来英美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交易,美国人把中国拉进来了(当时加入联合国的是蒋介石政府),英国也把法国给拉进来了。
苏联人还提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具有否决权,说是为了避免大国间再次发生悲剧性的对抗,要求大国必须保持一致,实际上,这是苏联人担心自己可能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被架空而提出的。
而当时的中法两国也确实有进入五常的资格,毕竟二战刚结束那会,世界上独立的国家很少,独立的又在二战中有突出贡献的就更少了。
中国一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而法国虽然投降了,不过戴高乐所领导的流亡政权一直在坚持战斗,二战末期又重新接管了法国,又在英美两国的“帮助”下,就成了五常之一。
18年女排世锦赛半决赛,中国女排惜败意大利女排,到底输在哪?
东京奥运会,意大利女排是中国女排夺冠卫冕绕不过去的障碍。现在分析世界锦标赛决赛中国女排竭尽全力,最后败给意大利的比赛很有意义。
都说一传是球队的生命线,但是有了一传的保障,没有足够强大的进攻力照样落后本场比赛,中国女排的一传到位率是60%多,意大利女排是40%多,双方差了15%左右,而中国女排进攻得分60,意大利进攻得分79,说明中国女排的一传到位率,并没有转换为进攻得分,意大利强势的进攻弥补了一传的不足。排球比赛实际就是矛与盾的较量,强力的进攻让你只能招架,再好的防守也只能被动挨打。
比赛的胜负是场上队员能力的综合体现,认为结合比赛评论队员是对队员都不尊重是错误的认识先看一下本场比赛中国女排队员都技术数据:
朱婷:得到26分,3拦0发,其中进攻55扣23中,进攻成功率为41.8%;
颜妮:得到17分,6拦0发,其中进攻19扣11中,进攻成功率为58%;
袁心玥:得到16分,0拦3发,其中进攻30扣13中,进攻成功率为43%;
龚翔宇:得到8分,1拦0发,其中进攻22扣7中,进攻成功率为32%;
李盈莹:得到8分,1拦2发,其中进攻17扣5中,进攻成功率为29.4%;
张常宁:得到1分,10扣1中。
通过技术数据可以看出某些问题:
(1)朱婷的进攻成功率虽然在全队最高,但是和她平均50%的成功率比较还是下降了。特别第五局。
(2)龚翔宇、李盈莹的进攻成功率低,除了本身能力外,跟丁霞不会传龚翔宇和李盈莹有关。(3)袁心玥得分还可以,但是全场没有一个拦网得分实在说不过去,没有拦网才让埃格努打的那么疯狂。
(4)张常宁作为朱婷的最佳对角,全场只得一分,难怪球迷不依不饶,有些过激言论也应该理解。
评论队员要结合比赛,要客观公正,不能以个人的爱好胡批乱编看了些回答,都是比较客观的,但是个别人的说法却不敢苟同。譬如有人说本场输球张常宁绝不背锅……反而把输球的责任推给刚进国家队半年的李盈莹身上。
他说:盈莹顶不住……
“如果李盈莹效率综合达到45%以上就不至于输,有赢的机会,要求不高吧。可惜的是29.4%,无奈了。”
李盈莹进攻得了8分,张常宁进攻得了一分,李盈莹已经尽力了。
中国女排的核心朱婷的进攻成功率41.8% 要求李盈莹达到45% ,不知此人脑子是不是进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