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日第一战最早在何时?
是公元663年8月的白江口之战,又称之为白江村之战。
此战爆发于唐高宗时期,当时的朝鲜半岛存在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以高句丽国势最盛,巅峰期包括中国东北很多地方,隋炀帝时期数次攻击高句丽未果,最后导致天下大乱,引发隋末民变。在唐朝建立初期,中原对朝鲜半岛并不感兴趣,只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百济联军攻打唐属国新罗时,派兵支援,后因冬天来临,唐军不适应天气而撤退。
在公元655年,百济、高句丽联军再次攻打新罗,唐朝下诏劝和未果,遂派大将军苏定方援助新罗。唐军以泰山压顶之势灭掉百济,俘虏百济王至长安,以解新罗之围。此后,唐军仅留下小部队在朝鲜,主力部队撤回国内。百济残余势力不甘国灭,向日本求助,此时的日本正式名字是叫倭国。倭国派兵约四万,与百济残余势力一起对抗唐军。
而此时唐军仅有万余人,在大将刘仁轨的指挥下,公元663年8月27日在白江口,双方展开决战。战场上是一边倒的局势,唐军在战术、装备上都远胜于日本,新唐书记载唐军四战皆胜,焚烧日本战船400多艘,海水都变成赤色。
此战奠定东亚格局,日本从此后1000年左右不敢与中原王朝为敌,直至明朝万历年。战后日本也意识到双方巨大的差异,大量派遣遣唐使学习唐先进文化。
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具体时间怎么划分?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分别叫做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其中,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结束;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开始,持续到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具体差距多少?
大东沟海战,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黄海海战,已经是中日双方差距最小的一次了,因为北洋海军已经是所有能出海的军舰都来了,而联合舰队只是来了本队和第一游击队,还有三个游击队没有到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双方差距是非常大的。
具体到海战参战军舰,就可以发现北洋海军的组成是参差不齐的,除了2艘经常被外行拿出来吹嘘的“定远”级铁甲舰是7000吨级,其他都在3000吨以下,甚至还有4艘1000吨级的,感觉就像两个2米高的巨人带着一群1米来高的侏儒。
而日本海军是比较均衡的,4艘4000吨级、4艘3000吨级、2艘2000吨级。这意味着其没有明显的弱点。而北洋海军除了“定远”级都是弱点,日本海军不需要打败巨人,只要把巨人身边的帮手一一清除掉就稳赢了。
北洋海军最老的“超勇”级只有6节速度,而且吨位小(1350吨)、无装甲,海战中简直是活靶子
机动性上面,北洋海军由于锅炉普遍接近报废期(没钱换),除了2艘“致远”级和1艘“广丙”能跑到15节左右,其他军舰普遍在10节以下,编队航速仅8节。
日本海军最老的“扶桑”号铁甲舰也有10节航速,而且有厚甲防护,吨位也大(3700吨),大多数北洋军舰还奈何不了
而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全部由快速巡洋舰组成,编队航速可达15节。本队虽然有2艘老舰,也可以达到10节的编队航速。这意味着北洋海军根本追不上对手,人家可以用游牧骑兵对付汉人步兵的“放风筝”战术把你打垮。就算有“定远”级又怎么样,你追不上人家啊!
至于火力,差距就更大了。或者说,正是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海战的胜负。
日本军舰大多数都装备了密密麻麻的侧舷炮,单舰装炮数(中口径以上)普遍在8—13门,火炮总数远超北洋海军
众所周知,日本海军装备了100多门英国阿姆斯特朗中口径管退速射炮,射速10发/每分钟。北洋海军则几乎全部是架退炮,射速1发/每分钟——1发/3分钟。而且在海战中,由于使用烟雾大的发射药,以及遭到日本海军密集弹雨“洗甲板”的影响,射速只会更慢。再加上日本海军的火炮数量也远远超过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军舰普遍装炮少,单舰只有3-6门
所以,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联合舰队的火力也是北洋海军的六倍以上。而海战中远不止如此,由于机动力有压倒性优势的第一游击队可以随意选择攻击北洋海军的弱舰,这个差距被拉大到了极致。例如第一游击队攻击2艘“超勇”级时,火力是后者的44倍,攻击其他6艘中国军舰时,火力是后者的11倍。
著名的“炮弹填沙子”实际上就是因为克虏伯引信技术不好,穿甲弹不炸,干脆换成沙子当做实心弹用
而且双方弹药的不同进一步拉大了火力上的差距。北洋海军使用的克虏伯穿甲弹由于引信技术不过关,穿而不炸是经常的事情。日方则使用了大量两年前刚研制的下濑炸药,爆炸力强,极易引起火灾。海战中经常可以看到日本军舰中弹后若无其事、北洋军舰中弹后燃起大火的两种极端情况。
“吉野”也曾经被北洋炮弹引爆了堆积的下濑炮弹,不过只引爆了2发,所以未引起大爆炸和大火,这也是该舰受损最重的一处
这样的差距下,北洋海军只能祈求老天爷保佑,炮弹能击中对方的锅炉舱或弹药舱。而整个海战中,这样的奇迹并未发生,只有1发炮弹引发了日本旗舰“松岛”炮位上堆积的炮弹大爆炸,重创该舰。
著名海军理论家马汉对海战史的经验总结:战术火力强弱主宰了海上决战的胜负
最后北洋海军能够在海战中摆脱覆灭命运的,也正是这一发幸运的炮弹。被大爆炸吓得魂不附体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中将此后指挥混乱,早早撤出战场。不然已经弹药将尽的2艘“定远”级在打光炮弹后,难逃被日本人俘虏的命运。
伊东佑亨在海战中并没有丁汝昌那样勇敢,但人家手里一把好牌,人家赢了
二战日本和苏联单挑谁会赢?为什么?
历史上,日本与沙俄干过几仗,互有胜负,好像日本还占了些便宜。
共产党苏维埃国家的苏联,与沙俄时期不同,人民团结,国家强大。
日本人鬼的很,从来不干没把握的事,它如果想跟别人打架,早几年就把情报工作的功课做好了。
既使在苏、德恶战的时期,这是一个好机会,日本人思考再三,也没胆量进攻苏联,未战先怯,顾虑大的很呢。
两国交兵靠实力,苏联实力,不输于日本,交兵又靠勇气,在这方面,日本输了七分。
问:日本和苏联单挑谁会赢?
斯大林在莫斯科跺跺脚,东京的地面会生地震波!
中国足球需要多久才能获得世界杯冠军?你怎么看?
如果是女足还值得期待!至于男足可以肯定的回答:遥遥无期!中国足球进世界杯都如此困难,谈何世界杯冠军?真是痴人说梦
自从米卢带队成功闯入世界杯以来,中国足球再没有取得过世界杯门票,几次冲击几次失败,屡战屡败,让球迷一次次的失望,时至今日己对国足感到绝望。以前的国足暂且不提,只看看今年国足的表现,可谓是糟糕透顶,战绩一踏糊途,球员没有信仰,没有荣誉感,见谁输谁,眼里只有钱,要指望他们拿世界杯门票都成了梦想,何谈夺冠?
另外,中国足协急功近功,梦想通过巨资投入使中国足球一夜成为世界强队,大牌外教换了一个遍,国足薪水一涨再涨,可就是没出一点成绩,反而被亚洲球队虐了个遍,伤透了广大球迷的心
中国足球的发展只有致力于青训,增建基础设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增加足球人口,使足球成为全民运动,这样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抗日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阶段是人为分的,广义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就是包括九一八事件) 1.中日战争的开端(1931—1937):九一八事变,松沪抗战 2.中国应战(1937年7月—1938年10月):华北会战,上海、南京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东会战 3.中日相持(1938年10月—1941年12月):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主要是反扫荡,百团大战,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 4.中国对日宣战(1941年12月-1945年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河南会战,湖南会战,广西会战 5.日本战败(1945年2月—1945年9月9日) 那是不同的说法,防御阶段就是中国应战
日本战国各国的有多少兵马?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战国时期,有一个兵力的换算比例,大概是1万石能动员300名士兵。当时各个大名的实力一般是以这个大名有多少石的收入作为计算的。
比如当时比较著名的上衫谦信的封地最多的时候为120万石,那么他能够动员的兵力就是在36000人左右。武田信玄巅峰时期大约100万石,能动员的兵力为3万人左右。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大名虽然封地的产量不是很高,但是比较有钱,也能动员不少军队。再拿黑田官兵卫来说,关原大战开始的时候他的封地为20万石左右,能动员的兵力在6000人上下,他把自己的儿子黑田长庆带领5500人到了关原战场,加入东军作战。自己则在九州岛组织了一支9000人的部队攻略其他势力。
黑田官兵卫当时的想法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带兵参加东军,他认为东军会获胜。然后他自己带兵乘着东西军大战的时候自己迅速拿下九州和西本州地区,然后再往东打,与德川家康争夺天下。而他在九州岛能组织起一支9000人的部队,则是因为他平时很节俭,省下了大量的钱财,使他能够募到一支9000人的部队,如果只是靠封地的产量,那么是绝对募不到这么多军队的。虽然他很快几乎就拿下了九州,但是他没想到关原大战打的太快,德川家康后来也似乎看出了他的意图,要他停止继续攻略九州的城市,他才最终含恨作罢,最后首封了52万石左右的领地。
下面我们看下战国时期主要大名的动员能力。
在武田信玄之后的北条来说,曾经成为关东地区最大的诸侯,在北条氏政时期达到了巅峰,有220万石的规模,能够动员的兵力也有大约6万人左右。
今川义元,被誉为“东海第一弓取”。战国前期的强大名,其领地最多的时候有63万石,但是由于其比较有钱,所以能够动员大约3万人的兵力。
毛利元就,被誉为战国第一谋略家,其巅峰时期大约有100万石的规模,能动员的兵力应该在3万人左右。
织田信长,战国时期的霸主,刚开始在尾张的时候大约40万石左右的规模。上洛的时候有100万石,能动员大约3万人的兵力。本能寺事变前夕到达顶峰,为500万石左右,能动员15万的兵力。
丰臣秀吉,主城在大阪,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拥有220万石的领地,按道理来说动员能力大约为6万多人,但是由于资金很多,所以实际能动员14万人左右。
德川家康,在关原大战的时候250万石的领地,大约能动员8万人左右。后来到了幕府时期,领地到了800万石,能动员24万左右的军队。
昭和62年中国是哪一年?
日本昭和62年是公元1987年,农历丁卯年(兔年)。
1987年3月26日,《中葡联合声明》的草签仪式在北京举行,由周南和麦端纳分别在声明上签字。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总理分别代表本国政府正式签字。
1987年6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批准了《中葡联合声明》,同时指出,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澳门问题,符合包括澳门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愿。
1988年1月15日,中葡两国政府互换批准书,声明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