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核武器因素,日本军事实力能否抵抗俄罗斯?
实际上,目前的俄罗斯是虚弱的。
撇开核武器,常规力量多年没有什么进展。尤其海空军力量对日本并无什么优势。日本已经获得F35战斗机。至于说T50,还是算了吧。
只不过俄罗斯还有强大的陆基导弹,这对日本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如果日俄战争重演,日本还打得过俄罗斯吗?
日俄战争重演?重演不了了,因为有我们强大的新中国。
日俄战争当年是在哪儿打的?是在我们中国打的,是日本和俄罗斯将中国当做大肥肉争夺爆发的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俄罗斯在参团之余,顺势出兵占领中国东北,直到1902年10月才开撤,但拖拖拉拉就是不肯撤走。
于是英美等怂恿“亚洲强国”日本与俄罗斯作对,从其狗嘴中抢食。两国在1904年彻底谈崩,双方断交。日军遂主动对旅顺俄军发动进攻,导致日俄战争爆发,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抢中国的粮,收中国人的命。
可怜的清政府谁都不敢得罪,居然挂出一块“中立”的牌子,称双方都是“友邦”,自己是“局外人”。
这场战争以没落的沙俄惨败告终,日本先后击败陆地上的俄军和海中远距离调来的舰队,夺取了大连、旅顺、沈阳等地,正式跨入列强行列。
如果日俄战争再次发生,它们两边大可以换个地方表演,随便去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还是对马海峡、库页岛都无所谓,中国人决不允许其“重演”,它们有多远滚多远,比如可以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去打嘛。
言归正传,单论军事实力,现在的日本决计打不过俄罗斯,双方的兵力水准和战争能力都不在一个层次上,日本想指望那点自卫队买来的破F35打赢被核导弹、核潜艇武装起来的俄罗斯?简直是春秋大梦。
今日的俄罗斯是苏联的遗产继承者,就算国力衰落再厉害,常规军事力量下跌的再严重,他们仍然是世界上军力排名顶尖的国家,这都是实打实的水平,不是日本那种挂排行榜的水货。
而且,俄罗斯从来都没把国运完全押在常规军力上面,他们给自己撑腰的是庞大的核武库和性能强悍数量众多的远程弹道导弹群,谁小打小闹惹俄罗斯可以,一旦涉及到大型战争,那抱歉,掀桌子了!
即便日美之间签有《日美安保协定》,日本能拖着美国一起上战场,这种结局一样躲不过。
别看日本陆上自卫队成天嚷嚷要收回北方四岛,那其实都是找存在感呢,空自、海自怎么不见喊?首相前天放完狠话,后天就给普京送狗头保命去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日本犯下了哪些战争罪行?
日本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从1931年至1945年,日寇对中国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疯狂的掠夺,给中国人民造成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寇侵略手段之残忍、之野蛮,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令人震惊发指!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人不分老幼(可耻的败类、汉奸除外),地不分南北,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和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整个抗日期间,日倭烧杀抢掠,屠城毁物,无恶不作,残绝人寰…。英勇的中国军民,在抗击日倭的历次斗争中,累计付出了3500万人的生命代价,财物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之巨…!
日寇犯下的罪行,当永世深铭。日倭犯下的罪行,馨竹难书…!
俄乌局势依然紧张,俄罗斯为何突然说出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俄罗斯为何说出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其实你稍微了解一下,就明白了。从二战时,苏联对日宣战到现在为止,俄罗斯和日本都没有签订和平协议,也就是说现在的俄罗斯和日本可以随时开战。
二战后,日本和当时几十个国家签订和平协议,但是和苏联没有签,最主要是因为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当时的日本政府一直和苏联在谈判,最后苏联答应,只有在签订和平协议后,苏联会考虑归还两岛。但是日本坚持先归还千岛群岛,再签和平协议,最后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签署和平协议。后来日本妥协了,愿意先签和平协议,在谈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所以直到现在俄罗斯和日本还没有签署和平协议,因此俄罗斯说的没有错,俄罗斯和日本还处于战争状态!
二战中苏联和日本打过吗?
著名的诺门罕战役和远东战役,是苏日将军规模较大的两次战争和冲突,在之前还有张鼓峰。
1938年7月9日,苏军在吉林省珲春县以南的张鼓峰构筑工事,日本关东军认为这是苏军越界的侵犯行为。遂向国内建议,用武力予以驱逐。(苏军认为根据1886年的珲春界约,边境线在张鼓峰山顶的149高地,而日军、认为边境线应在张鼓峰的东侧。)
日军大本营对于苏军进入张鼓峰非常重视,7月15日首先派出作战部参谋有末中佐到达朝鲜了解实际情况。接着又命令“朝鲜军”第19师团向该地区集结部队。
7月30日晚,苏军在张鼓峰地区部署的部队约7个营,火炮36门,坦克11辆,兵力和装备都超过了日军,但日军在张鼓峰已进驻了20天,构筑好了较完备的防御工事,日军认识到苏军占有装备,人数,位置的优势,而且战斗打响以后必定还会向该地区增兵,因而决定采用“先制攻击 的方法。
31日凌晨2时15分,日军从南部进攻张鼓峰的第75联队第1大队,由其大队长中野藤七少佐率领,沿着东面和北面缓坡向上发动攻击,经几次反复,伤亡很大。中野藤七及两名中队长均战死,最终急袭后占领了该地。
7月底的东北已进入雨季,加之张鼓峰地区离日本海很近,经常产生浓雾,日军进攻张鼓峰时有大雾,接着又是大雨,因能见度极差,致使苏军增援的炮兵射击完全中断,天气给日军造成一个有利条件。
8月1日,苏军开始进行反击。先后出动约130架飞机对张鼓峰高地进行猛烈轰炸及射击,接着约两个营的步兵向高地进行攻击。
8月4日、5日,苏军仍以火炮、战车掩护步兵对张鼓峰地区的日军不断攻击。炮兵以较密集的火力攻击52高地、张鼓峰、沙草峰要点。
8月6日,苏军按计划发起对张鼓峰地区的总攻,苏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到上午11时已占领了日军的大部分阵地,猛烈的坦克炮火将日军的各前沿阵地的胸墙打成锯齿的形状。 (张鼓峰事件中关东军资助了第19师团大量物资和弹药,另外关东军为策应张鼓峰地区作战和防备万一,对8个师团进行了作战准备和调遣。)
骄横诡谲的尾高龟藏中将,面对严峻的现实,再不敢跋扈逞能,而急切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边界纠纷。他向东京大本营力陈兵力骤减的险境,接着提出“目前本师团的作战能力已到了最后的极限”, 第一线部队下一步仅能做最后的抵抗,因此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停战。
苏、日张鼓峰停战协定于8月10日夜间24时在莫斯科签订,按该协定日军由现占据线后撤1000米。
张鼓峰事件中,苏军在攻击精神、装备、火力密度、步、炮、坦克及陆、空,战术配合方面都较好,利用火力逐步增加日军的伤亡,迫使日军求和。
造成这次日军失利的尾高龟藏,由于东京大本营一直有人支持他,所以未受到任何追究,几个月后他离开了偏僻的罗南海岸而到达华北,于11月11日出任新成立的驻济南第12军首任司令官,对张鼓峰事件,日军参谋本部及部队的指挥官们认为,这是苏联在外交上,军事上支援中国抗日,用军事活动直接牵制日军向中国内地的武汉、广东发动进攻,以图继续增强苏,中两国关系和进一步鼓舞中国的抗日信心。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谁更强?
??日本人善于学习发展民族文化,和工业革命的成果,诗词歌赋得宜于大唐帝国,工业革命军工制造业,和军事配置师呈与??德意志民族,民治维新时,日本就从西方欧美学习了文化生活和工业经济实惠,使日本帝国一军突起,称雄世界。但若论二国的综合国力,军事成就,熟强熟弱,本人以为,??德国更加强大悍匪的多,日本的军队师团建制学于??国,在以知的世界大规模战斗中,库尔斯克坦克大战被称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战争,双方共有六千多辆坦克参战,以及??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有十几个的坦克集群,分进合击,发动闪击战,和??德国空袭英国,动则上千驾飞机奇袭,令人毛骨悚然,风声鹤唳。从??德国发动规模大的集群会战和战果上看,曰本差??德国不止十条街,??日本帝国主义欺凌一下农垦文明的中华民族还有一点优势,它们一个师团才有30多辆坦克,约上百门各形山炮,和上百挺各式轻重机枪,三八大盖是??德国一战时的武器,??日本最强的甲等师团不上十个,??日本最强大的是海军,给世界和??美国制造了巨大的损失,??德国弱在缺少大吨位的水面战舰,但综合的看,从人文精神地理,大国气度,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事将领军工体系,科学技术上,??日本不足称道。
日俄战争,俄罗斯怎么被日本吊打的?
日俄战争发生于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这场战争是兴新的日本与衰老的沙俄为了争夺朝鲜以及中国东北地区而爆发的一场不正义战争。此战日本投入全国之力,派出40余万精锐新军与沙俄死战;而沙俄则派出50余万大军与日本相斗。最终沙俄死伤11万有余,日本则死伤10余万人,日本惨胜而沙俄战败。为什么说日本只是惨胜呢?因为日本只是打败了沙俄,但是战后没有得到沙俄一分钱的赔款!跟清朝相比,日本大胜巨要,小胜大要,不胜也要赔款,因此沙俄算是虽败犹荣了,沙皇都说了:要钱没有,要打奉陪!
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日本全国上下全力支持日俄战争,可谓举国之战;其二、日本获得了英国、美国等列强的大力支持;其三、日本距离东北地区更近,战略物资、军队调动更加有利;其四、沙俄准备不充分。综合以上四点,在日俄战争中日本算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甚至东北当地的中国人也支持日军击败沙俄,所以日本虽然综合国力不及沙俄,但是在远东地区击败沙俄还是很有胜算的。
沙俄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帝国,但是国内还存在农奴制度,国内革命的火种到处都是,可以说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时刻。日本则是刚刚明治维新,全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对于向外扩张十分的积极与兴奋。对清朝的历次战争使得日本赚得钵满盆满,这加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资本。战前日本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军队人数由37.5万人动员到118.5万人,又从英国采购了大批新式军舰,可谓兵精械利!沙俄认为一个俄军可以干死三个日军,因此动员力度小,另外西伯利亚铁路没有修通,战争物资运输十分困难。
日本十分善于偷袭,日本认为趁俄军准备不充分的时候发动突袭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日本大本营认为“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日本在英美支持下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日本海军偷袭旅顺港后控制了海运权,然后日军在辽东登陆,海陆两军夹击旅顺的俄军。之后日军在辽阳会战、沙河攻防战、奉天会战、对马海战中击败了俄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日军要想彻底击败俄军还十分艰难,因此美国从中协调,日俄达成协议,日俄战争结束。
日俄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践踏,双方在中国的领土上展开战争,将中国百姓抓来服徭役,屠杀中国百姓数十万,实在是罪恶滔天!史书记载: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都取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日本主办的《盛京时报》也写道: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因此与其说日俄战争中日本吊打俄罗斯,不如说日俄两国涂炭中国!
日俄战争时期,沙俄为何干不过日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输在后勤上。
其实当时沙俄比日本要强大得多,军事实力也要强得多。
但是,日本距离东北近在咫尺,运输物资和兵员很方便。
日本的军用物资和士兵,只需要从本土用船只运到朝鲜,再通过铁路运到东北即可。
甚至在掌握制海权以后,日本可以直接在东北的港口运输物资,速度是很快的,前后不过二三天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联合舰队,不惜代价也要掌握制海权的原因。
但是,沙俄主要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包括大部分人口都是在欧洲部分,距离东北接近1万公里。
沙俄想要运输军用物资和增援的部队,只能依赖西伯利亚铁路。
俄国人口1亿4000万,陆军常备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军达375万人,其中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除驻守中国东北的部队只有约10万人,148门火炮、8挺机枪。
相反,日本人口为5000万,战争时可动员兵力200多万。而日本只用了120万就获胜了,可用兵力上却大大弱于沙俄。
日军现役陆军总兵力近38万,火炮1140门,近37%为山炮,适于山地作战,且射程远,杀伤力大。机枪147挺,火力配备明显优于俄军。
可见,双方一线部队旗鼓相当,就看谁能够迅速增兵。
沙俄负责运输的西伯利亚铁路,只能单向运输,如果双向运输就需要复杂的调度。
即便单向运输,火车速度不能超过45公里,不然就很有可能会脱轨。
按照9000多公里的铁路长度,即便火车昼夜不停(当然不可能),也要10天才能从这一头到那一头。
实际上,西伯利亚铁路只是名义上修建好了,主要长隧道尚未开通,诸多侧线和桥梁仍在施工中,有很多运输瓶颈。
最大的瓶颈是贝加尔湖。当时认为“一连50多英里的悬崖峭壁,夹杂着岬角、湖湾和窄坡。要建成它,需要建200多座桥、33条隧道。甚至有委员会成员认为,环湖铁路的工程量超过俄罗斯帝国此前全部建筑物的总和。”
于是,这一段铁路没有修建成功,和平时期的火车开到这里就要停下,将货物卸下用运输船只运到湖对岸,再重新装船。
这么连续折腾,加上沿途拥堵和调度问题,导致火车运输军火到东北,往往需要近1个月时间,而日俄战争总共只打了半年。
尤其是战争初期是冬季,贝加尔湖完全冰封,湖面船只无法运输。于是,被迫采用三种方法。资料这么写:用雪橇在湖的冰层上滑行,但运量极小,只能运输军官,且冰面路况没想象中好,军官们总有不得不下雪橇步行的时刻;士兵们冒着风雪徒步穿越湖面,暴风雪不断,湖面每隔4英里设置一个棚屋以提供热茶和汤,治疗冻伤者;铺设临时铁道,但第一节通行的火车头就跌入冰层薄弱处,此后一律改成人力和畜力拉着火车车厢前行。
贝加尔湖的铁路修好花费了大半年时间,到沙俄投降前1个月才勉强修好,但俄军败局已定。
由于运输问题严重,沙俄只能想尽办法在中国东北当地解决。当时沙俄百分之八十的粮食和生活物资,依靠在东北劫掠。但东北当时也不是什么富裕地区,提供的物资有限。
况且,粮食可以抢夺,武器弹药是抢不到的,增援的部队也无法解决,只能编组一些中国人的民兵组织,协助俄军作战。
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什么能同时打败中、俄两大帝国?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从未同时打败中俄两国。接着解释日本为什么能在十年内取得两场胜利。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日本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认为制度的改革才是日本强大的根本,实际上,认真分析历史就会发现,明治维新不过是天皇和军阀的利益再分配而已。
明治维新实际上并未打破日本固有的政治模式,只是把幕府将军换成了天皇,军阀的势力犹在。
但两场大战的胜利和中国一些维新保皇派的大肆渲染让明治维新披上了一层皇帝的新衣。
甲午战争,不过是日本继白江口之战和万历朝鲜战争之后,又一次举倾国之力豪赌国运而已,在两次豪赌失败沉沦千年之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依靠中国统治阶层的动摇取得胜利,获得巨额赔款。
利用赔款再次扩军,又利用俄国统治者的动摇打败了俄国。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动摇的不是日本呢?原因很简单,不是什么制度或明治维新,而是中俄动摇只是伤筋动骨,日本动摇就是亡国。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马海战时,会有:皇国兴废在此一举。
二战时期,日本再次豪赌囯运,最终,一败涂地。这时候 什么制度,什么维新,都成扯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