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十大名帝?
1.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也是查理曼帝国建立者,在位期间合并了法兰克全部国土,派兵灭亡伦巴底王国,政府巴伐利亚,击败了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除了军事方面外,还在政治、司法和经济生产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世誉为欧洲之父。
2.屋大维
屋大维是出身于骑士家庭的罗马帝国创始者,结出的政治家,在公元前30年打败安东尼后成为罗马军事独裁者,屋大维还树立了元首政治,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元首,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3.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是是从亚里士多德,于前336年即位的马骑顿王国国王,是与汉尼拔、恺撒和拿破仑并称的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一,而亚历山大在军事上的成功,征服的国家,使得古希腊闻名的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普鲁士最伟大的国王?
腓特烈二世,可能是普鲁士最伟大的国王,他被称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
不过他刚即位时,国土并没有多大,普鲁士当时的国土被邻国切割成数块,而人口仅有区区250万人。这样一个国家在当时的欧洲,并不算强大。
继位不久的腓特烈二世,居然带领着弱小的普鲁士,将扩张的目标对准了强大的奥地利。他趁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时机,像野兽一样从奥地利身上撕咬下西里西亚这一块富饶的土地。
1740年未得到西里西亚的普鲁士版图,黄色部分
得到西里西亚,普鲁士的人口多出了五分之二,达到450万,而收入也多了三分之一。 这对普鲁士来说真是大补啊,不过为了这块富饶之地,普鲁士惹到了奥地利最杰出的女王特蕾莎。
特蕾莎当然不甘心,为了夺回失去的土地,特蕾莎展现了非凡的外交手段,将欧陆上的另外两大强国,法国和俄罗斯拉在一起,腓特烈二世正落入特蕾莎的陷阱之中。
对此,腓特烈心知肚明,他将军队视为最大的依靠,将普鲁士75%的收入用于军队中,将父亲留给他的8万军队扩充为15万人。不过实力对比依然悬殊,普鲁士和欧陆三大强国军队的对比为1比3,而人口比为1比20。想想,对手的矿是自己的七倍,兵力是自己的3倍,这战怎么打。
得到西里西亚的普鲁士,实力增加了不少
看到形势越来越严峻,腓特烈二世觉得坐等战争上门,不如先发制人,于是这场1VSN的战争爆发。虽然腓特烈二世个人非常天才,带领普鲁士强悍的军队打了无数战役,屡次从亡国的边缘挣扎过来,但是人力有时而穷,在三大强国的步步紧逼下,坚持了7年的普鲁士弹尽粮绝。
在绝境之下,腓特烈二世想到了自杀,他甚至留下遗言。此时的普鲁士,处境不会比后世1944年底的第二帝国更好。想像一下,1944年底,德国和苏联突然联盟了,世界会怎样?
走投无路的腓特烈二世,就碰到了这种好事,他的对手,俄罗斯的女沙皇彼得罗芙娜嗝屁了,儿子彼得三世上台,他个人是腓特烈二世的脑残粉。这个二货马上和普鲁士媾和。又过了四个月,这个二货又加入普鲁士一边,和之前的盟友奥地利作战。土耳其趁机出兵十万进攻奥地利的匈牙利。
此时的特蕾莎心里一定有一万匹羊驼奔过,煮熟的鸭子,都让腓特烈二世端走了,无奈之下,特蕾莎只好接受现实,承认西里西亚最终归属普鲁士。
彼得三世
就这样,在二货的帮助下,普鲁士活过来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走投无路时,不妨再坚持坚持,说不定天上会掉下一个二货。这个二货彼得三世,只当了半年的沙皇就被废黜,仿佛是为了腓特烈二世当的。
奥地利有哪些厉害的足球运动员?
奥地利
1.沃尔特·泽曼 Walter Zeman 泽曼镇守大门的奥地利队在1954年世界杯上踢出了第三名好成绩。
2.鲁道夫·希顿 Rudolf Hiden 1909年3月19日出生的奥地利联赛历史最佳门将.
3.亚历山大·曼宁格 Alexander Manninger 波兰 我所知道的有:库什萨克、博鲁茨、斯莫拉雷克、奥利萨德贝、法比安斯基、杜德克、博涅克、茹拉夫斯基、布拉斯吉科夫斯基、莱万多夫斯基、戈兰斯基、巴克;还有我在网上找到的74年世界杯波兰队的几个著名球员托马舍夫斯基、德伊纳和拉托。还有迪亚内、卢班斯基也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也是波兰足球的著名人物。 诺瓦科维奇: 诺瓦科维奇身高达到了1.92米,在黑尔默斯转会勒沃库森后,科隆的大部分进攻都交给了他,07-08赛季诺瓦科维奇在德乙打进20球,荣膺联赛最佳射手,帮助科隆升上德甲。在08-09赛季的德甲中,状态神勇,共打入16球。在斯洛文尼亚国家队,诺瓦科维奇同样是主力前锋,在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打入5球,是球队的最佳射手。迄今共代表国家队出场36次,进13球。 德迪奇: 德迪奇也是一名前锋,身材较诺瓦科维奇偏矮但头球能力不俗,世界杯预选赛附加赛中正是凭借他的进球淘汰了俄罗斯队。本赛季转会波鸿出场19次进3球。 比尔萨: 出色的球员,能胜任前锋和攻击型中场,盘带、射门、任意球样样精通,是斯洛文尼亚不可或缺的攻击手。转会欧塞尔之后表现出色。 汉达诺维奇: 有着极快反应和出色身体素质的门将,在乌迪内斯的表现非常出色,是球队可靠的最后一道铁闸。 历史上最著名的球员应该是扎霍维奇了 。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都有谁啊?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他们是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同时,他们也是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音乐家,是古典主义的代表。
一、海顿,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代表作:《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
二、贝多芬,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代表作:《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热情奏鸣曲》、《月光曲》、《暴风雨奏鸣曲》、《田园交响曲》等。
三、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
主要作品: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
交响乐:《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G小调第40号交响曲》、《C大调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欧洲十大名将?
1、艾森豪威尔
国籍:美国
美国五星上将,第34任总统。二战时期带领联军诺曼底抢滩登陆,改变了二战格局。
2、古德里安
国籍:德国
二战期间希特勒的重要部下,现代装甲兵之父,闪电战创始人。
3、凯撒
国籍:意大利
古罗马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推动了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转变。
4、朱可夫
国籍:前苏联
朱可夫被誉为苏联“军神”,攻破波兰和德国柏林,结束了二战欧洲战场。
马龙复出奥地利公开赛,许昕携女乒三大主力轮休。网友感叹:昕爷终于可以歇歇了吗?
对头!就是要这样的车轮战!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没看到昕爷连续三线作战人都累趴下了吗?龙队也是时候出来发发威了吧!
随着孙颖莎4:1完美复仇伊藤美诚揽获自己德公赛的第二冠,本届德国公开赛国乒就以四金还不错的成绩结束了本届德公赛,国乒10月份的比赛也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就将投入到11月初将要举行的团体世界杯中了。
今年的各站公开赛,还剩下了最后一站:11月12日-17日将要举行的奥地利公开赛。近日,国际乒联也公布了中国队出战奥公赛的单打名单,在名单中,休战了一段时间的龙队终于复出,而近来连续三线作战的劳模许昕则终于得到了难得的轮休机会。
我们先来看看单打名单都有谁:
男单:马龙、樊振东、梁靖崑、林高远、刘丁硕、孙闻、王楚钦、徐晨皓、徐海东、闫安、于子洋、赵子豪、周启豪、周雨
女单:丁宁、刘诗雯、朱雨玲、陈幸同、王艺迪、范思琦、顾玉婷、何卓佳、刘斐、刘炜珊、钱天一、石洵瑶、孙铭阳、张瑞
除了龙队复出外,上一站休战的丁宁、刘诗雯、朱雨玲三位女将也出现在名单中。而连续多站三线作战取得不错成绩的劳模许昕终于可以歇歇了,与他同时轮休的还有孙颖莎、王曼昱和陈梦三位女乒主力。
俗话说得好:人不是铁打的!谁的体能都会有到达极限的时候,这不,许昕在德公赛战胜李尚洙之后,不是已经累到躺在地上了。
许昕男单决赛输给樊振东,或许就有体能的原因,孙颖莎女双输球,体能应该也是因素之一吧。
其实,比偶尔输球更加让人担心的是:过于疲劳作战,很容易导致身体的伤病,假如在这样可有可无的公开赛上累伤了咱们国乒的主力,那就确实是得不偿失了!
龙队在7月份的T2联赛马来西亚战1/4决赛中爆冷不敌台北小将林昀儒之后,已经远离赛场休养生息三个月了,团体世界杯和奥地利公开赛复出,他的状态还是颇令人期待的。
由于双打的报名截止日为10月23日,所以暂时还没有公布双打的名单。
为什么有些资料中不称奥地利人是日耳曼人而直接称其民族为奥地利人?
奥地利人属欧洲三大族系之一的日耳曼,他们史上至今一直处在德意志的边缘,与之合为一体的时间短促,分离的日子漫长。在过往百多年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均与德国站在一起,蒙受战败分裂(奥匈帝国不复)和国土被占(二战后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10年)。
二战后,历届奥地利政府均以塑造不同于德国的奥地利认同为使命,以清算不幸的历史,彰显奥地利文化特征,尤以民族性为代表。在该国民族构成中,奥地利人占884万人口总数的88%强,非奥裔占近12%,以德裔的1.5%最多。
奥地利人和德国人有何异同?1、同属日耳曼,但有奥与德国家之分;2、同讲德语,书写一致,奥国口语则是德国的南方方言。奥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德南部、特别是巴伐利亚联系更多;3、宗教信仰,德国人的第一大宗教是路德新教,天主教占第二位(约占37%),而奥地利全国85%的人口为天主教徒。
奥地利人更愿突出与德国人的区别虽然具有相同血统,同属德语文化圈,但奥地利人自认其在种族渊源上与德国人有区别,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乡村历史传统和现代价值观。
学术界认为,“奥地利人”更多是国族名称而不是一个族裔称谓。
奥地利有自己的历史经纬,它与德意志真正“重合”不多1991年,在奥意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发现一具距今数千年的登山者遗骸,考古学称“冰人厄茨”。奥舆论以“迄今最古老的(奥地利)人”而自豪,该发现证明奥历史久远与多样性。
一、“奥地利”名称出现前,该地一直为罗马、法兰克、查理曼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边疆区,查理曼帝国时代它是东方边区,公元996年起“奥地利”见诸史书,德语意为“东方王国”。
二、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受封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启德意志第一帝国,此后,该地为帝国的边区。1278年起,哈布斯堡家族成为奥地利的统治者,此后的640年里(至1918一战结束),哈布斯堡时代的奥国经历扩张—辉煌—衰落的历史周期。
由此可见,漫长的中世纪和近代历史中,奥国与德意志有交集却不多,相互影响不大。
三、1918年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成立。1938年,“寻求均衡”的20年结束,它被纳粹德国强行合并,奥全民公决赞成票占到97%,由此可见奥地利人还是愿意“傍上”强大德意志。
四、1945年4月,奥地利从“第三帝国”分离并复国,史称第二共和国。1955年,奥与四大国签署国家条约,四国结束占领,奥地利宣告“永久中立”。
它于1995年加入欧盟,现为申根和欧元区国家。
从历史与文化看奥地利人奥地利人孤芳自赏,阿尔卑斯山阻碍了他们扩张的野心。了解奥地利有两把钥匙: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和纷繁历史。哈布斯堡君主国中心不断迁移,周边文化塑造了奥国贵族阶层随遇而安的性格,他们曾对西班牙、意大利或匈牙利兴趣浓厚,近现代更多纠结于做不做日耳曼人......
结论:奥地利人和德国人不一样,“共同的语言将它与德国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