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英格兰的统治结构是什么样的?
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英国也是世界上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纵观英国的历史长河,从古至今也是一个战争多发的国家。从最初的罗马入侵不列颠,再到中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后来又是发现海外殖民等等。几乎世界历史上的一些比出名的战争,都会找到英国人的影子。那么小伙伴们知道英国中世纪晚期,与法国的百年战争期间是什么样子的吗?
爱德华三世是第一位声称拥有法国王位的英国国王。他对这一主张的追求导致了百年战争( 1337 - 1453年),金雀花王朝的五个英格兰国王与瓦卢瓦的卡佩王朝的五个法国国王对抗。战争期间,各方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突袭,通常涉及私人武装,如达特茅斯的约翰·霍利或卡斯蒂利亚·佩罗·尼尼奥。尽管英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胜利,但他们无法克服法国人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他们对火药武器的战略使用。英格兰在1450年的福米尼战役中被打败,最后在1453年的卡斯蒂略战役中被打败,只保留了法国的一个城镇——加莱。
在百年战争期间,一种英国身份开始发展,取代了诺曼领主和他们的盎格鲁撒克逊臣民之间以前的分裂。这是对日益民族主义的法国人持续敌视的结果,法国国王和其他领导人(尤其是魅力非凡的圣女贞德)利用不断发展的法国身份感来吸引人们投身于他们的事业。盎格鲁-诺曼人与他们的堂兄弟分离了,他们主要在法国拥有土地,嘲笑前者说的是过时的、不道德的法语。在此期间,英语也成为法庭的语言。
在进入玫瑰战争( 1455 - 1487年)之前,王国几乎没有时间恢复,这场战争是兰开斯特家族(其纹章符号是红玫瑰)和约克家族(其符号是白玫瑰)之间争夺王位的一系列内战,每一场战争都由爱德华三世后裔的不同分支领导。这些战争结束后,兰开斯特家族一名最初不合法成员的后裔继承了王位,他娶了约克家族的长女:亨利七世和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他们是都铎王朝的创始人,都铎王朝从1485年到1603年统治着这个王国。
威尔士保留了一个独立的法律和行政系统,这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后期建立的。这个国家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向王室效忠的马尔默领主,另一部分是威尔士公国。在都铎王朝统治下,亨利八世用英格兰法律取代了威尔士法律(根据1535 - 1542年威尔士法律)。威尔士并入英格兰王国,从此在英格兰议会中有了代表。
在15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推翻了罗马天主教会在王国内的权力,取代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领袖,夺取了教会的土地,从而促进了天主教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变得更加新教。这导致英格兰与苏格兰结盟,苏格兰也逐渐采用新教,而最重要的大陆强国法国和西班牙仍然是罗马天主教。1541年,亨利八世统治期间,爱尔兰议会宣布他为爱尔兰国王,从而使爱尔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结成个人联盟。加来,王国最后一个大陆财产,在菲利普和玛丽一世统治期间于1558年丢失。他们的继任者伊丽莎白一世巩固了新的、越来越多的英国新教教会。她也开始在亨利八世奠定的基础上建立王国的海军力量。到1588年,她的新海军足够强大,足以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无敌舰队曾试图入侵英格兰,让一位天主教君主取代她的王位。
世界上有哪些球队可以算是豪门球队?
基本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豪门球队”,但要世界出名的,顶属欧洲最多,咱们亚洲的可就没位置喽,像是皇马巴萨大巴黎曼联曼城利物浦拜仁尤文图斯等等。这些豪门经历过潮起潮落,始终屹立不倒。
如果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赢了英国,英国还能当五常之一吗?
先回答问题,如果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赢了英国,阿根廷仍然不能代替英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常,而英国也不会因此被联合国从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上赶下来!
当初北越把美国人从南越赶走,不也没有取代美国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吗?
下面说理由:英国和阿根廷的这场战争是一场规模不大的局部战争。战争中双方参战的兵力只有几万人,整场战争双方一共阵亡了904人。
在整个战争中,大英帝国还获得了盟友的支持。为了支持大英帝国打胜这场战争,法国人禁止第三方国家帮助阿根廷购买飞鱼导弹,并且当时法国在阿根廷拍有一支武器维修队,名义上是在帮助阿根廷人维修武器装备实际上实在为英国人收集情报。
(著名的飞鱼导弹,在马岛战争中曾经大放异彩,可惜法国人在冲突爆发后开始禁止这种导弹输送到阿根廷)
美国人也对英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并且想尽办法限制阿根廷从国际社会上购买武器装备。
此外,欧洲大多数国家和英联邦国家都表示了对英国的支持。
阿根廷就比较惨了,只有周围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国家愿意对他提供支一些有限的支持。
所以,国际环境上来说阿根廷是被孤立的,即便上他取得了一些胜利,这种孤立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美国和法国两个国家肯定会提供更多的帮助,并且在国际上持续打压阿根廷,所以阿根廷的国际地位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降低!
阿根廷无法支持长期作战另外,阿根廷引爆马岛战争的原因是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导致国内不稳定,所以需要引爆国内的民族主义,以对外战争的方式转嫁危机。
可惜,国内恶劣的经济环境让他在战争中难以持久有效的作战。
当时阿根廷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600%,而工资的增长还不到20%,也就是说一年之内阿根廷人的购买能力就缩水了超过80%。致使国内对政府极为不满,失业率也高攀不下,阿根廷政府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英国知难而退而已,肯本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意志把这场战争变成一个持久战或者变成一个大规模的战争。
英国比阿根廷更能支持一场持久战争再说英国,马岛战争结束之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伟大的英国,再一次伟大了起来!
她说这种话的原因很简单,马岛战争的胜利让大英帝国举国欢庆,点燃了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一点与阿根廷类似。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英国的国家力量要远强于阿根廷,英国有条件在战争失利后继续用兵。而且他的盟友美国和法国也会提供支援,所以战争继续下去失败的一定会是阿根廷。
从战斗力上看,英国军队也远超阿根廷军队,这场战争中,阿军陆军几乎没怎么打就投降了,可见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是很差的。如果阿根廷继续增兵,英军最大的难题将是怎么安排这些俘虏。
(阿根廷战俘)
所以,这是一场英国肯定赢,阿根廷肯定输的战争。从世界范围看,也可以说是一场北方白人与阿根廷人的战争。
欧冠夺冠几次才称得上豪门?
豪门有评价标准,但这个标准各有差异,我个人的一个豪门标准是这样的:
1、国内顶级联赛冠军至少10个;
2、国内顶级杯赛冠军至少5个;
3、欧洲顶级杯赛冠军至少2个。
说明一:国内顶级杯赛一定是国内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最具含金量的杯赛,比如英超有足总杯和联赛杯,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足总杯都是英超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含金量的比赛。
说明二:考虑到欧洲杯赛众多,加上各类型杯赛冠军水准不一,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杯赛必须是有3轮以上小组赛或淘汰赛的大型杯赛,像欧洲超级杯这种就不能计算在内了。
说明三:欧战有改制一说,尤其是1999年优胜者杯被取消之后,欧洲三大杯赛改为两大杯赛之后,让欧冠的冠军更具有含金量,因此欧洲顶级杯赛以欧冠为准。但考虑到改制前联盟杯实力不俗,也有诸多联赛顶级球队参加,因此参考改制前的联盟杯2个冠军按系数折算为1个欧冠冠军,改制后联盟杯冠军数量不计入在内。
根据标准,统计出来各大联赛豪门球队有:
西甲:皇马、巴萨
英超:利物浦、曼联
意甲:米兰、国米、尤文
德甲:拜仁
荷甲:阿贾克斯、费耶诺德
葡超:波尔图、本菲卡
上述统计出来一共12支球队,但考虑到荷甲、葡超不属于五大联赛,且联赛中其他球队实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将荷甲、葡超4队踢出后剩余的8只球队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八大豪门”了。
此外,还有超级豪门一说,也就是将上述豪门中要求全部翻倍,即:
1、联赛冠军20个;
2、杯赛冠军10个;
3、欧冠冠军5个。
那么统计下来就只有:皇马、巴萨、拜仁三支球队达标,这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皇萨仁”了,而它们的确也是豪门中的豪门。
马拉多纳只带领那不勒斯拿了一次联赛冠军,为什么吹他比梅西厉害?
冠军数量比梅西少也能当“球王”?不服不行!
首先,咱们要纠正一点,马拉多纳不是“只带领那不勒斯拿了一次联赛冠军”,而是获得2次冠军,其次,马拉多纳时代的意甲联赛,号称“小世界杯”,那不勒斯拿联赛冠军的难度,比现在巴萨皇马拿欧冠的难度更高。第三,马拉多纳去意甲之前,那不勒斯差点降级,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9个赛季,那不勒斯有7个赛季都在意甲联赛前三,绝不是前几年“莱斯特城奇迹”所能比的。
咱们也不是厚古薄今,我只能说在俱乐部足球领域的成就,梅西战绩确实更好,但是马拉多纳在世界杯足球赛场的表现确实比梅西厉害很多。咱们没说获得世界杯就一定是去球王,但是没有征服世界杯就谈不上“征服世界”,自然谈不上“世界球王”,所以马拉多纳和贝利都是国际足联承认的“世界球王”,这也是梅西与马拉多纳差距所在。
咱们就看看马拉多纳那几届世界杯足球赛场的逆天表现吧,1986年世界杯的国际足联官方纪录片,标题就叫《一个人的世界杯》,1990年马拉多纳再次率阿根廷杀入世界杯决赛,1994世界杯,马拉多纳被停赛之后,阿根廷队立马出局,也就是说马拉多纳在世界杯足球赛场的作用比梅西要大得多。
其中1986世界杯,马拉多纳不但打出5球5助攻的数据,而且每次关键时刻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不仅仅是马拉多纳技术出众,还有马拉多纳的精神属性和领袖气质,都给阿根廷足球更大的信心。
如果你问马拉多纳和梅西谁的技术更强?这点我不好说,但是马拉多纳在世界杯足球赛场的成就确实比梅西高很多,所以说马拉多纳就是“世界球王”,你觉得梅西超越马拉多纳的吗?欢迎一起讨论。
足坛历史排名该怎么排?
老生常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也不只是第一次回答。其实纵观世界足坛发展的这100多年历史来看,足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足球重攻轻守、战术飘忽、体系不完善、讲究个人能力而忽略团队合作;而现代足球讲究攻守有道、讲究团队配合、讲究战术战法、而且更加规范和体系化。所以历史足坛这个范畴太广,在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各阶段各年代的战术战法和足球体系不一样,所以很难做出最合理的排名。
足球运动发展至今,出现过众多出类拔萃的殿堂级球员,比如三届世界杯冠军得主贝利、比如仅凭一己之力获得世界杯的马拉多纳、比如有“外星人”称号的罗纳尔多、比如有足球皇帝和足球圣人的贝肯鲍尔和克鲁伊夫、在比如“中场大师”齐达内,又或者是当今足坛绝代双骄10余年的梅西和C罗,他们都是为足球而生的超级巨星,但真要给这些人安排一个排名的话,很难做到绝对公允。笔者试着排一下,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
第一:贝利、马拉多纳无论世界足坛如何发展,贝利和马拉多纳的历史地位恒古不变,两人被誉为世纪球王这不是没有道理。贝利是三届世界杯冠军得主,职业身涯打进1000多粒进球,完成90几次帽子戏法,虽然这一切大家没有眼见为实,但是历史还是需要尊重的;而比起贝利,大多数球迷都见证过马拉多纳的风采,1986年世界杯,是业界公认的马拉多纳一己之力;所以此二人毋庸置疑,至于谁排第一,你心中一定有一杆秤。
第三:贝肯鲍尔、克鲁伊夫、罗纳尔多、齐达内除了第一毫无争议外,其余的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因为历史地位太过虚无缥缈,没有绝对的标准。贝肯鲍尔被誉为“足球皇帝”,球员和教练身涯都拿到过世界杯冠军,开创了全新的“自由人”踢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现代足球的发展;克鲁伊夫被誉为“足球圣人”,顾名思义圣人的地位就像中国的孔子、老子等人,地位不言而喻;罗纳尔多被誉为“外星人”,他巅峰时期的表现可以说代表了足球运动的最高境界,虽然巅峰期较短但能力是不可否认的;齐达内排在第二档可能争议最大,齐达内是足坛大满贯球员之一,世界足坛最成功的球员之一,无论是球技还是荣誉都无可挑剔。
第七:梅西、C罗、迪-斯蒂法诺、普拉蒂尼、盖德-穆勒、普斯卡什、加林查、尤西比奥、查尔顿等……这些人都是绝对有资格排进历史足坛前十的,至于安排谁进前十,这就要看你的评价标准了。梅西和C罗尚未退役,他们的足球生涯还在继续,他们的传奇还在续写,所以等梅罗退役后他们的历史地位可能还会上升一个档次;剩下的都是一些上古大神,大多数我们没有见过他们踢球,但是能力、荣誉和历史地位是绝对不可动摇的。
这是否是你心中前十的巨星球员呢?如果是麻烦点个赞,如果不是欢迎补充和讨论!
在世界足坛里,欧洲杯冠军和美洲杯冠军谁的含金量更高?
论世界足坛影响力当属欧洲杯,列举我自己看法
一、欧洲杯,水平最高,夺冠难度最大,影响力最大
无论是球星 精彩度 噱头 欧洲杯都比美州杯强
从影响力还是整体观赏性上还是欧洲杯更强,虽然美洲球员的天赋更高小技术更细,但综合评定还是欧洲杯好,观赏性更强
二、个人感觉还是欧洲杯含金量更高一点欧洲无弱旅说的就是欧洲杯 是可以媲美世界杯的存在 欧洲足球的风格抛开球星个人能力更加注重整体和战术素养 每个球队都有每个球队的风格 有些国家队没有几个球星 却依然能打进四强或者决赛 因为他们注重整体的进攻和防守 不会轻易犯错 美洲杯要稍微弱一些国家队之间的实力差距比较大 巴西阿根廷智利实力更强一些 夺冠比较容易 而且美洲杯举办的次数较多 含金量不足 欧洲杯未改制之前含金量确实大于美洲杯毕竟欧洲球队多于美洲,以前是产生了好多像,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这些世界欧洲双料冠军,欧洲杯是一项由欧洲足球协会联盟举办,欧洲足协成员国间参加的最高级别国家级足球赛事。这在欧洲是一大盛事,非常的受人欢迎!!
欧冠杯和欧洲杯有什么区别?
欧冠杯是欧洲冠军联赛,简称欧冠,是欧洲足球协会联盟主办的年度足球比赛,代表欧洲俱乐部足球最高荣誉和水平,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素质,最具影响力以及最高水平的俱乐部赛事,亦是世界上奖金最高的足球赛事和体育赛事之一。
欧洲杯是欧洲足球锦标赛,也称欧洲杯,是一项由欧足联举办,欧洲足协成员国间参加的最高级别国家级足球赛事。1960年举行第一届,其后每四年举行一届,已举办15届。赛事创办时名称为 European Nations Cup,其后于1968年改名为European Football Championship。该项赛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填补两届世界杯之间4年的空白,从而让欧洲各国有更多的比赛机会。
鼎盛时期的英国拥有多少海外殖民地?
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海外殖民探险始于1497年:这一年英国探险家约翰·卡伯特在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支持下两度前往北美沿岸进行探险,为之后大英帝国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548年一部分伦敦商人组成商人探险协会,随即探寻一条从欧洲穿过北冰洋绕过亚洲北海岸一直相对航行到中国的航线被他们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时期英国的国力相比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还不算强大,于是英国利用海盗劫掠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商船以积攒实力:伊丽莎白女王上台后向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这意味着海盗对别国船只的抢劫行为获得了英国官方的保护。1562年英国海盗约翰·豪金斯从几内亚购买了400个奴隶,然后将这些奴隶连同英国的制造品一起运到海地出售,返航时又运回海地出产的食糖、金银等,由此开辟了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1572年3月24日英国海盗德雷克率领3艘小船抢劫了西班牙的运银船,这次打劫行为获得了30吨白银,德雷克也因此受到女王的嘉奖。1576年英国掀起了探索新航路的热潮,就在这一年英国成立了中国公司,这一公司的成立旨在寻找从北美通往中国的航路。1577年11月5日德雷克开始进行继麦哲伦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环球航行,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就是在这次环球航行中发现的,而这次航行的收获则是5箱金子、40万磅银子以及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珍异宝。
1578年英国人汉弗莱·吉尔伯特率领7艘船组成的探险队进行美洲探险,尽管这次探险以失败告终,但吉尔伯特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于1583年8月到达了纽芬兰,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处殖民地。1581年一群伦敦富商在地中海东岸成立了利凡特股份贸易公司,两年后该公司派人从陆路到达印度、缅甸和马来亚等地。1584年沃尔特·雷利爵士从纽芬兰出发向南行驶到切萨比克湾南部,在这里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1587年英国人取道麦哲伦海峡和菲律宾群岛到达中国。1588年8月8日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加莱东北方面的海面上交锋,此战之后老牌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海洋霸权开始松动。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开始同荷兰在东南亚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1606年英国又成立了进行北美殖民活动的伦敦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1620年102名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帆船到达北美洲的马萨诸塞湾海岸,此后英国移民陆续抵达马萨诸塞湾,在这里建立起新英格兰殖民地。截至1733年英国以弗吉尼亚和新英格兰两个殖民地为基地沿着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起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十三个殖民地。邻近北美大陆的加勒比海地区也是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重点:早在1905年和1909年英国两次试图在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建立殖民统治,然而直到1624年英国才成功在西印度群岛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基茨。同年英国人约翰·鲍威尔在巴巴多斯岛登陆并宣布占领此地。1628年至1633年期间英国相继在尼维斯岛、安提瓜岛、蒙特塞拉特岛建立了几处殖民地。17世纪中期英国又占领了牙买加。随着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统治日益稳固之后从当地获得了大量黑奴、烟草、蔗糖,三角贸易日益常态化,这大大刺激了英国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曼彻斯特和以制铁为中心的伯明翰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化的大城市。这时葡萄牙、西班牙皆已衰落,能威胁到英国霸权的只有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1652~1784年期间英国同荷兰断断续续爆发了三次战争,战后荷兰被迫接受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这使英国的海外贸易在此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印度也逐渐成为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重点地区。东印度公司并非单纯的商业贸易公司,尽管它的确承担着一部分商业贸易职能,但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招募军队、构筑攻势、设立商站、宣战媾和以及组织殖民政府的权力。1612年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击败了一支葡萄牙舰队,随后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登陆,在这里英国人建立了他们在印度次大陆第一个永久性商站。1614年英国人再次在海战中击败葡萄牙人,就此确定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优势地位,此后英国相继在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建立起自己的殖民统治。17世纪80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联姻之后孟买作为嫁妆的一部分被转让给英国。就在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大力扩张势力范围时法国人的扩张触角也伸到了印度次大陆:1668年法国人在苏拉特建立了海外商站,英、法两国随即在印度次大陆展开争夺,与此同时英、法两国在北美加拿大也展开了争夺。法国在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都大于英国,因此在一开始的竞争中占据上风,然而英国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权优势和制造业优势逐渐扭转了局势——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加拿大并在印度确立了优势地位。英法之间的这场殖民争夺持续上百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海外扩张的重点在北美和印度,英国一般极少在欧洲大陆扩张领地,这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直布罗陀: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逝世,由于卡洛斯二世未能诞育子嗣,和西班牙王室有亲戚关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趁机将自己的王孙扶植为西班牙国王,然而卡洛斯二世的外甥、奥地利查理大公也要去继承西班牙王位。当时的欧洲列强都不愿看到欧洲各国之间的均势平衡被法国和西班牙的合并打破,一向以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为己任的英国联合奥地利、荷兰、勃兰登堡组成了一个反对法国王孙继承西班牙王位的联盟,而这时已被法国控制的西班牙则站在法国一边同联军交战。1704年英、荷联军攻占直布罗陀并在这里建立军事要塞。英国在占领直布罗陀后驱逐了当地的西班牙人,开始从英国本土招徕移民充实当地人口,一部分意大利人和海峡对岸的摩洛哥人也涌入了直布罗陀,这样一来西班牙裔在直布罗陀逐渐不再占有人口数量优势。1830年直布罗陀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主要海军基地。1909年英国在直布罗陀与西班牙本土之间的中立地带修筑军事基地和机场并设栅栏,形成了现今的边界。由于这里扼守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咽喉要地,对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和全球贸易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因此英国始终对其保持着高度的控制。
到了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然成为傲视全球的殖民霸主,然而仅仅12年后就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的独立固然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但并未就此使大英帝国一蹶不振:1768年-1779年期间詹姆斯·库克船长先后进行了三次太平洋探险,在这三次探险中他发现了今天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等地。1788年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在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同时英国国内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成为世上最早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国家:1796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英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以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被誉为“世界工厂”,而在此之前的1816年随着金本位的确立就已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英镑世纪。1816年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终于彻底击败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1792年反法战争开始时英国在全世界一共有26处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战争结束时英国的殖民地已扩张到43个:马耳他、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印度、锡兰、开普等地都已被纳入到英国殖民体系之中。1840年英国发动针对中国清朝的鸦片战争,战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割让香港岛并开放通商口岸。同一年英国同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签订条约,新西兰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860年10月24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九龙因此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广东省新安县深圳河以南、九龙界限街以北的地方及附近若干岛屿置于位处维多利亚城的香港政府管理之下,至此英国完成了对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在内的中国香港地区的殖民全过程。关于我国领土香港曾被英国侵占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然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在中国境内占据的还不只香港一地: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租借山东威海卫,至1930年方归还中国。
英国在南亚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地区扩张:179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手中夺得锡兰岛(今斯里兰卡)的沿海地区,180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当地的管理权移交给英国政府,1815年英国废黜锡兰的国王并将锡兰全岛置于英国统治之下。随后毗邻印度的中国西藏地区成为了英国觊觎的目标,而位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小国就成为这一时期阻挡英国东印度公司向西藏渗透的屏障。在反击英国入侵的过程中尼泊尔曾创造过以1.2万人对阵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的3万军队,结果竟反击出国境一直打到克什米尔和不丹。英国不得不放弃以武力征服尼泊尔的企图,转而通过扶植尼泊尔国内的亲英势力实现了对尼泊尔的控制:从1816年起英国在尼泊尔宫廷派驻特别代表,从而对尼泊尔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1835年英国入侵锡金并迫使锡金割让大吉岭和兰吉德河以南的地区。1861年锡金在英国的压力下被迫与其签订条约而将自己置于英国的”保护“之下。1890年2月27日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和清政府的谈判代表、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在加尔各答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清政府正式承认原为中国西藏藩属的锡金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不丹的情况与尼泊尔、锡金类似:1864年英国通过战争占领不丹的边境地区,到了1911年不丹被迫与英国签署条约,此后不丹的外交政策交由英国执行,内部事务则保持自治,英国对不丹进行间接的殖民统治。同样毗邻印度的缅甸也成为了英国的扩张目标:1824年3月5日-1826年2月24日英国通过第一次英缅战争取得缅甸沿海的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省;1852年4月5日-1852年12月20日的第二次英缅战争又使英国得以强占整个下缅甸地区;1885年-1887年的第三次英缅战争使英国得以最终占领整个缅甸。
此后英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工业优势、金融霸权和海军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新一轮殖民扩张的高潮,不过这一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以不再以直接的武力侵占领土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将争夺原料产地、劳动力资源、产品销售市场作为扩张的第一目标,为此英国开始大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1884年柏林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在埃及、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南非等地建立起殖民统治:1882年对埃及的军事占领使英国得以控制尼罗河地区和苏伊士运河,从而保证自己通往印度的航线畅通无阻;1896至1898年英国的扩张触角由埃及伸向了埃及以南的苏丹;早在1795年英国就吞并了开普地区,在经历与南非的荷兰后裔建立的德兰士瓦以及邻近的奥兰治自由邦的战斗后于1899年全面占领南非,此后负责南非事务的不列颠南非公司进一步向北深入并以开普富商赛西尔·罗得斯爵士的名字将其所占领的地区称作罗德西亚(如今的津巴布韦)。截至1914年英国不仅成为最大的海外帝国,更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间英国将大约30%的非洲人口置于其统治之下,而同一时期法国只统治15%的非洲人、德国统治着9%的非洲人、比利时统治着7%非洲人、意大利统治着1%的非洲人。相比之下英国的尼日利亚一个殖民地就拥有1500万人,是整个法属西非和所有德国殖民地人口的总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作为战胜国以托管的名义接管了德国的一部分前殖民地和从奥斯曼帝国肢解出来的属地:德属新几内亚和瑙鲁划归英属澳大利亚;萨摩亚划归英属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划归英属南非联邦;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归属英国;原属奥斯曼帝国的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等地也由英国以委任托管的名义统治。至此英国的殖民版图达到巅峰——所有英属殖民地的面积加起来高达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具体而言:在欧洲有直布罗陀、马耳他等地;在美洲有加拿大、纽芬兰(现已合并入加拿大)、英属圭亚那(今圭亚那)、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福克兰群岛、安圭拉、安提瓜圣克里斯托弗(今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群岛、巴巴多斯、百慕大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牙买加、蒙塞拉特岛、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今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特立尼达、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等地;在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利斯群岛(今图瓦卢)、吉尔伯特群岛(今基里巴斯)、斐济、瑙鲁、汤加、所罗门群岛、皮特凯恩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今瓦努阿图);在亚洲有英属印度(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锡金、不丹、英属香港(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威海卫、新加坡、马来亚、砂拉越、沙巴、文莱、亚丁、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伊拉克、英属巴勒斯坦(包括如今的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特鲁西尔酋长国(今阿联酋)等地;在非洲有巴苏陀兰(今莱索托)、贝专纳(今博茨瓦纳)、英属多哥、英属喀麦隆、冈比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尼日利亚、塞拉利昂、毛里求斯、圣赫勒拿、埃及、苏丹(包括如今的南苏丹在内)、英属索马里兰、肯尼亚、乌干达、坦噶尼喀、桑给巴尔、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南非、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斯威士兰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