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宫的元春到底怎么死的?是被谁害死的?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女,贾宝玉的姐姐,贾府最尊贵的姑娘。因其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充任女史。后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最终被恩准在元宵节回娘家省亲。
文中修得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的大观园,就是为了迎接元妃娘娘回府省亲而修建的。书中用了整回篇幅描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的盛况。可是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掩藏的是这位美貌姑娘,在帝皇家无人身自由和独自支撑整个家族的辛酸苦楚。
《红楼梦》中人物,早逝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有元春死因不明不白,只有《红楼梦》第95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文中所写“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作者曹雪芹喜欢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窥到其前因后果。
小编认为,元春死于宫廷斗争,死时怀有身孕,是被太监所害。原因有二:
一、判词寓意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判词意译为:元春在红尘俗世是非场中生活了二十来年;平生最显贵的一件喜事就是晋封贤德妃,蒙天恩元宵省亲;此等富贵荣华只享受了三年,刚刚身怀六甲就在一场宫廷斗争之中,大梦归去,含恨而逝。
注释:1.榴花:即石榴花,又称楼子花,开时鲜艳夺目、艳红似火,惹人侧目,比喻元春封妃时热闹非凡。榴花又指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指元春怀有身孕。
石榴花农历五月才开花,开花最晚,对应了元春封妃对盛世中贾府是锦上添花,而封妃对末世的贾府就是雪上加霜,原因在于贾府已没有雄厚的经济相抗衡。
2.虎兕都是猛兽,虎指皇帝,兕指皇帝身边的太监,太监只要没有得到贾家的好处:钱(与第二句相互应),就会向皇帝说对元春不利的话,皇帝只要听信了,元春的妃子之路就是一场梦。
纵观历朝历代,后宫嫔妃怀上龙种,而被其它嫔妃所嫉恨毒害的事情经常发生,可见贾元春应该是在一次宫廷斗争之中死去。
二、曲中明确红楼梦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至死都牵挂着家族命运,预感到贾府必将遭殃。曲中明确地写出了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告诉亲人要以自己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来临的灾祸。
偌大的贾府就靠贾元春这个弱女子支撑着,她既要侍奉皇帝又要提防其他嫔妃,还要打点太监奴婢,一不留神就会误了性命,她用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为贾府带来了转机。
但是贾府的男人们在干些什么呢?
贾赦,承袭了一等将军之职爵位,却无心作官,又无耻好色,虽上了年纪,儿孙满堂,却还要左一个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寻欢作乐。
而且贾赦作为贾府的长房嫡孙,他完全有义务肩负起“齐家”的责任。可是,贾赦不仅置家业于不顾,还不时与兄弟贾政一府争权夺利,倾轧排挤。殊不知,兄弟骨肉相残只会使整个家族滑向消亡的深渊。
贾珍,一个在众人面前假正经,背后却淫秽不堪的老色鬼,他虽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但也无心为官。
他生活穷奢极欲,虽有一妻二妾,但仍扒灰儿媳秦可卿,又与妻妹尤二姐乱搞暧昧关系。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贾珍在父亲热孝之中,因难耐寂寞,竟带领儿子和一群子侄以习射为名,聚赌嫖娼。
贾琏,一个荒淫好色的花花公子,虽捐了个同知的官位,也不喜欢读书谋求官位,和老婆王熙凤管理着贾府事务。他一离开王熙凤就找“多姑娘” 鬼混。趁着王熙凤去过生日宴会,他就把鲍二媳妇勾搭上手,见了尤二姐,又贪图其美色,骗娶为二房。
奇皅的是同样好色的父亲贾赦竟然夸他能干,又把自己的丫环秋桐赏给他。
可见贾府的男人们并没有把握好贾元春用血泪换来的机会,趁机同心协力将家族发扬光大,而是仗着元妃这个靠山,在外有恃无恐,荒淫无度,加速了家族的衰落灭亡,真是悲哀!
可惜了,贾元春的一片良苦用心!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吴雁然究竟是为什么被打死的?
各位,请留意下,死者吴雁然,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禄步镇人,于2010年4月25日早上离奇死亡,据知情人士透露,案发现场无血迹,死者脸朝上,口吐白沫,双手交叉放在腹上,有明显挣扎过的痕迹,从种种迹象来看,并非跳楼身亡,我唔知你们的高要一中校领导跳楼时可不可以跳出一个双手交叉在腹上,脸朝上的姿势,如果可以的话,我真的服了那班狗官,好想叫他们死一次比我看。死者生前考入高要一中是以当地的文科状元的身份考进来的,品学兼优,是当地人的骄傲,就读高要一中高一九班,现在竟然在高要一中校内惨死,真真正正的惨死!好无辜的一个花季少女,然而高要一中校领导及刑警大队等班狗官竟然而堕楼身亡作掩饰,掩盖该学校有学生惨死校内的事实,呵呵,太可笑了,这样的狗官唔知他们有无啊妈生的,竟如此无良心。有哪些「NBA传说」最后被证明是假的?
1、加内特能够摸到篮板上沿并且可以摘下篮板上沿的硬币。
这个故事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已经无法查证了,但是当年大街小巷几乎所有的篮球迷都知道这个故事。
后来是加内特自己辟谣,说自己远不可能摸到篮板上沿。
不仅仅加内特,NBA历史上也无任何一人能够摸到篮板上演,巅峰霍华德曾经挑战过摸篮板上沿,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NBA的篮板上沿高度达到了4.05厘米,如果有人能够摸到NBA的篮板上沿,那必然是接住了弹簧等工具。
2、科比凌晨四点洛杉矶。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吗?
这是科比所说过的流传最广的言论之一,几乎所有人都从这句话里面知道了科比的努力。
科比自己在采访中也曾经说过,他虽然不是休赛期每天都凌晨四点起床,但是会有一段时间是每天只睡4个钟头,晚上2个钟头和中午2个钟头。
正当大家都在感叹科比是个体力怪的时候,科比的老婆瓦妮莎大姐忍不住说出了真相,说科比虽然晚上不睡觉,但是白天都是要补觉的。
这样一来,科比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故事也就不再那么神奇了。
3、86年吸毒致死的榜眼秀伦·拜亚斯拥有跟乔丹比肩的实力。在有限的能够看到的集锦中,伦·拜亚斯的弹跳非常出色,但根据我的判断,再出色也没有现在的安德鲁·威金斯出色。
并且即便在伦·拜亚斯的纪录片中,对于伦·拜亚斯投射能力上的不稳定情况,也是略有公开。
看起来伦·拜亚斯大学最后一年场均23分的数据比起乔丹大学最后一年场均19分要更出色,但实际上,大学时期的乔丹是被主教练迪恩·史密斯压着不准放开手脚,所以场均得分才没有往上猛冲的。
迪恩·史密斯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教练,在他的理念里面只有篮球而没有球星,每个人都只是团队的一份子,能力高低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便也不同。
不得不说迪恩·史密斯才是真正懂篮球的人,而大学时期的乔丹只是一个天赋超群异常勇猛的愣头青。
这样对比之下,伦·拜亚斯大学使劲全身力气也不过才勉强跟缩手缩脚的乔丹齐肩。
显然对于伦·拜亚斯的怀念只是因为时间沉淀之后的无限惋惜,就如同艺术家身亡之后他的作品会大热甚至卖出高价一般,其死亡的价值远远高过了其艺术的价值。
4、07年状元奥登拥有奥尼尔的身体和奥拉朱旺的技术。先说直观感受,因为伤病,我们是看不到健康的奥登的身体状态的,但是对于他在NBA的那105场比赛,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跟奥拉朱旺的技术类似的地方,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奥登的进攻区域只有篮下。
根据网上的奥登体侧数据,他身高2.10米,臂展2.24米,站立摸高2.84米,而助跑弹跳高度是0.84米;
对比奥尼尔,身高2.13米,臂展2.31米,站立摸高2.87米,助跑弹跳0.91米;
每一项都差一点,就这还没算体重,显然奥登的身体远不如奥尼尔。
这就像之前吹嘘艾顿的身体是跟张伯伦最像的一样,只是艾顿没有团队运作推广,而咱们球迷也不像当年那般资讯闭塞,所以不会再去上这个当了罢。
以上四个,抛砖引玉,请诸位评析论述。
文|大毛:欢迎关注~~~~~~
吕蒙正之死?
是第72集,剧中吕蒙将其头颅砍下,以告周瑜在天之灵。陆逊得胜回营,孙权令其将关羽首级送与曹操,为其祝寿。
不久,孙权任命陆逊驻守荆州。几日后,江东传来孙权诏令,命其速回建康。陆逊赶回,方知吕蒙已死,大惊。张昭让其面见主公。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解缙的死,纯粹是自己作出来的。解缙这个人,恃才傲物,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得罪了太多的人。最要命的是,他插手了当时最为敏感的太子位之争,这就让他不得不死了。
要想说明白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作为明朝最有名的天才之一,解缙在聪明这方面,真的是无人能及。据说解缙五岁时过耳不忘,七岁时可以自写文章,十岁背诵文章终身不忘,十二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九岁参加乡试,轻轻松松拿了个全省第一……
类似的故事,真的还有很多。
不得不承认,人和人真的有很大不同。比如解缙这种人,天生就会读书,天生就会考试,一般人是真的比不了的。
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中进士三甲第十名,进入翰林院工作。这一年,解缙刚满二十。
二十岁的小伙子,参加一场不限年龄、不限地域的全国考试,结果第一次就考进了全国前一百。解缙的成绩,大概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会读书会考试,未必就能一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解缙就属于那种极致加点的技术性人才,读书考试方面,无敌;但是进入仕途之后,可能就没那么顺了。
入朝为官之后,年轻的解缙起步还是比较顺的。因为实在太过年轻,加之才学出众,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老朱甚至和解缙说:在道义上,咱俩是君臣;但是在私生活当中,我其实拿你当我儿子一样看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老朱能说出这话,确实是相当看好解缙。但同时,老朱这话大概也是勉励的意思更多一些。
然而解缙只听出来了前者,没听出来后者的意思。
解缙当真了。
第二天,解缙马上就给老朱上了万言书,大肆指点江山,评论朝政。然后多次上书进谏,指责兵部官员玩忽职守,一时间成了朝堂的焦点人物。
做学问,一鸣惊人,当然很好。
但是做官,更多的时候,是讲究一个和尘同光。如果你把周围的同僚都得罪光了,就算你再有学问,说的都是真理,谁帮你干活啊?
老朱懂这个道理,但可惜,解缙不懂。
解缙认为,既然老朱都把自己当儿子看待了,自己就应该士为知己者死,玩了命的干好工作。对于这样的解缙,老朱本着惜才的心思,也是能忍则忍。然而没过多久,解缙又做了几件事,终于让老朱忍无可忍了。
解缙替人上书,给开国功臣李善长伸冤;替人写弹劾文章,弹劾一位御使贪赃枉法。
估计老朱收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觉得很头疼。
这不就是让人当枪使吗?
朱元璋处死开国第一公爵李善长,这是明初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案件,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李善长身为开国功臣,又是文臣之首,威胁到了老朱的皇权,所以老朱不得不借谋反之名,干掉李善长。
几乎满朝文武,都知道这个深层次原因,唯有解缙不知,还傻乎乎地替别人上书,给李善长伸冤。
至于帮人写弹劾文章,去弹劾另外一位御使,那就更傻了。你真以为只有你有上奏的权力?为啥人家要让你来帮着写,而不是自己写?真的因为你文笔比较好?
洪武二十四年,老朱下令,把解缙他爹给叫到南京,让他把解缙给领回家去,再学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
客观来说,老朱这样做,真的算是很仁义了。对于一个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的年轻官员,还特意让他爹来领人,回去好好教育,然后还允诺十年之后再回朝做官。老朱对解缙的这份厚爱,估计能让洪武年间那些被莫名其妙就被砍了脑袋的官员,郁闷到想撞墙。
被老朱赶回家的解缙,心里估计会觉得很憋屈。明明自己拼了命地干活,为啥最后反倒被赶回家了呢?以解缙的性格,估计不会觉得老朱是在保护他,而会觉得老朱是在打压他。但不管怎么说,接下来的八年里,解缙一直在家做学问,这段日子过得还算比较舒服。
不得不说,解缙是真的聪明,天生就是做学问的材料。被赶回家的这几年里,解缙校改了《元史》,补写《宋书》,删定了《礼记》。这几项工作,寻常文人能够完成一项,就已经有资格名垂青史了。而解缙却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就做完了这些。而且做完的时候,才刚刚三十出头。
如果解缙要是老老实实在家做学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不再掺和朝堂的那些事情,估计后来会成为更加有名的学问大家。但可惜,大概是因为实在太聪明了,解缙觉得做学问无法消耗掉自己的旺盛精力,还是玩了命地往朝堂那一摊去凑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解缙感觉自己机会来了,回京给老朱吊孝。结果回京之后,当年那位被他弹劾的御使,马上上奏,说解缙老妈还没下葬,就来吊孝,有矫旨的嫌疑。新上位的朱允炆也不太清楚解缙的情况,大笔一挥,直接把解缙远远赶去甘肃。直到四年之后,才因为朝中有人帮解缙说好话,把解缙找了回来,继续在翰林院上班。
问题是,朱允炆总共就在位四年。
好不容易在甘肃那边吃了四年的挂落,终于回到京城,解缙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赶上朱棣靖难成功,打进了南京城。这运气,委实也是背到家了。
不过,这也是解缙运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棣不同于朱允炆,作为老朱的四儿子,对于朝中的事情知道的也比较清楚。朱棣知道,解缙到底是多么有才。所以朱棣上位之后,很快就把解缙选做自己的秘书。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家憋了八年,又在甘肃吃了四年挂落之后,解缙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
朱棣和他爹老朱同志一样,对于这种真正有才的人,还是比较爱惜的。而且朱棣还知道,像解缙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做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让他在朝中给自己做秘书,让他老老实实做学问,才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在选拔解缙做秘书之后,朱棣开始让解缙主编《太祖实录》、《列女传》等比较重要的书籍。后来,朱棣在确定解缙的学问确实名不虚传之后,终于下令,让解缙主编永乐大典。
解缙由此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永乐二年,解缙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这里要插句话,朱棣那会儿的内阁首辅,和后来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是完全两个概念。明朝后期的内阁首辅,基本上等同于宰相。比如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权力大得吓死人。但是朱棣这会儿,明朝的内阁制度才刚刚开始实行,内阁相当于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而内阁首辅,也只相当于是皇帝本人的秘书长而已。
但这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时的朱棣同志,也和老朱一样,对解缙极为重视,甚至说出了‘我不可以一日没有解缙’这样的话。
身为内阁首辅,主编《永乐大典》,光是这两件事,就已经可以让解缙的名字,永远被后人记住了。问题是,这时的解缙,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了。当年老朱在位时的教训,解缙似乎还没有吸取到,又开始往朝堂最汹涌的漩涡当中去钻。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探讨立储之事。
立储之事,向来都是朝堂最大的一个忌讳。古代大多数的时候,在位的皇帝都比较胆小,怕太子跟自己争权。而立储一事,又往往是朝堂争斗的核心漩涡,毕竟这关系到以后谁当老大的问题。
所以,真正有政治智慧的高手,是绝不会在老皇帝去世之前,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是解缙不一样。
解缙被召见之后,只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这就直接表明态度了。
当时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比较有望争夺皇位的,是大儿子朱高炽和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炽身体不太好,而且靖难之役的时候,常年坐镇后方,军功差点。而老二当年则是一直跟着朱棣打仗,战功不错。但要是立老二的话,又有违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所以,解缙的这句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解缙的意思是:虽然老大本人差点,但是老大的儿子(朱瞻基)是真的不错。
朱棣觉得,解缙说得对。
于是,朱棣将大儿子朱高炽,立为继承人。
解缙说的这句话,对于朱高炽而言,无疑是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解缙说了这句话之后,也同样犯了大忌。从朱棣的角度来看,老子还没死,你一个内阁首辅就开始站队了,你到底想干嘛?如果解缙是个知进退的人,在说完‘好圣孙’这三个字以后,老老实实工作,从此不再说话,估计朱棣也未必会太为难他。等到将来朱高炽上位以后,估计还会念他一份香火情,对他多加礼遇。
但解缙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人。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解缙不但没有撇清关系,反倒是彻底站到了老大朱高炽那边。这一下,朱棣终于忍不了了,随即找了个由头,将解缙远远丢到了越南那边去做官。
朱棣的这个处理方式,其实也还算厚道,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对解缙的一种保护。让解缙去越南那边当官,可以让他最大程度上远离朝堂核心,最后还能落一个善终。可惜解缙到底还是没能领会到朱棣的意思,完全不知半点进退。
用了八年,解缙依例回京述职,因为当时朱棣没在北京,带着兵去北边打仗了,所以解缙就没见到朱棣。接下来,解缙做了一个极为愚蠢的事情:因为朱棣不在北京,他直接去觐见了当时正在监国的太子朱高炽。更要命的是,见过朱高炽之后,他竟然直接回去了!
你来京城到底是干嘛的?
不是为了见皇帝吗?
那你见了太子之后就回去,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把太子当皇帝了吗?
远在北方的朱棣,当即下令,以‘无人臣礼’为由,让锦衣卫抓了解缙,下诏狱。
被关押到诏狱之后,朱棣像是忘了解缙这个人一样,也不提审他,也不释放他,就把他一直关在牢里。如此,一晃就是五年。五年之后,永乐十三年,当时锦衣卫的老大纪纲,按照惯例清点犯人。朱棣看到名单上有解缙的名字后,就只问了一句话:缙犹在耶?
明白了。
纪纲作为锦衣卫的老大,朱棣身边的第一狗腿子,自然瞬间就明白了朱棣想要干嘛。朱棣的意思,就是‘解缙怎么还活着’。但同时,朱棣又不想落一个随意杀戮大臣的名声。毕竟明朝的法治建设,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朱棣想要走正规途径杀了解缙,就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这个理由,很容易牵扯到太子朱高炽,所以需要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弄死解缙。
在皇帝默认的情况下,想要无理由地杀掉一个人,很难吗?
当然不难。
纪纲回去之后,当即下令,把解缙灌醉,然后把他扔到雪地里,用雪给盖上,活活冻死了解大才子。这样一来,解缙在名义上就等于是喝多了自己被冻死,而非朱棣杀了他。
解缙死后,抄家,家人流放辽东。直到后来朱棣的重孙子朱祁镇在位时,才归还了当初抄没解家的家产。成化年间,才恢复了解缙的声誉。
从解缙的这些经历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解缙根本就是一个只懂读书、考试、工作,根本不懂半点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工作、学问都能做得很好,可以主编《永乐大典》,对工作的预判也比较准确。他生前给朱棣提的一些意见,后来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成了现实。
但可惜,他不懂政治,不懂帝王人心。贸然站队,插手皇家立储。
解缙这个人,可以说是成于做事,败于做人。
中科大博士自杀,让人心痛,你怎么看?
博士也好,硕士也好,本科生也好,同样面对这毕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尤其是一名来自农村被家里人给予厚望的中科大博士,当因为论文问题无法毕业的时候,内心的冲突是巨大的,心理危机也是巨大的,很遗憾他选择则了自杀,同时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搞笑,对于压力的管控和危机的干预是缺失的。
不重视心理危机的国人很多人也许会说,大学生已经成年了,有什么心理危机承受不了的,没有遇到压力的时候人们都会这么说,遇到了就不一样了,其实真正的大学生活中不单单只一板一眼的学业,只有有轻松惬意的业余生活,同样有着生活的压力和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当负面情绪来临的时候,没有有效处理的负面情绪,只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压力,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严重到威胁生命安全。
上海市教委曾经向社会发布2008 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安全情况通报, 当年上海市高校共19人自杀, 自杀率为3.2/10万 ; 2009年有所减少,共发生16 起大学生自杀事件,13人死 亡,自杀率 约为2.0/10万。想想看,上海虽大,但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还有那么多自杀的例子,究其原因就是精神压力、负面情绪或者说是没有度过这次的心理危机。
就好比刘春杨,在如此好的年纪,只是因为承受不来无法如期毕业的压力而选择了投河自杀,如果有人提前发现他的情绪变化,给与必要的关心,相信他也会很快度过这次的心理危机的,
我们的大学虽然也有校医,也有心理辅导老师,但充其量只有象征性意义,对于真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缺少必要的指导,不具备危机干预能力,甚至忽略遇到心理危机的学生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我们的校园亟待改进的地方如何面对危机,如何正确度过危机,是需要专业的辅导的,这一点其实很多的大学教师都可以做到,而且我们的精神卫生工作者也可以有组织的到我们的中小学和高笑进行健康教育,教授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了解正确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的承受和忍耐。
我们的优秀学子,没有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却倒在了胜利的前夜,所有人都会认为非常可惜,可就是这么让任何人都看来不值得的事情,却成为了刘博士的终章。
千万不要忽视我们的负面情绪,更不要忽视心理危机的干预,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但这话只有过来人才会说起。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疑问可以私信留言。司马光死后,为何会被人鞭尸,成功了吗?
我是何老师,欢迎走入何老师历史课堂。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此事缘于王安石变法。当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遭到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当时的苏轼和司马光就是其中的保守派。王安石任用进士一甲出身的章惇主持变法具体事宜。宋神宗末年,司马光在洛阳编《资治通鉴》结束,回到朝中做了宰相,废新法,打击变法拥护者,将力主变法的章惇从京官贬为地方小吏,甚至将从西夏夺回的土地又给了西夏。宋哲宗继位后想大展宏图,完成父王宋神宗未尽的事业,于是重用章惇,章惇为发泄废新法之恨和被贬之仇,将同年进士的苏轼贬到海南,此时司马光已死,章惇甚至要将其从墓中拉出鞭尸,因为是他贻误了北宋发展的大好时机。受到同僚的劝阻才做罢,鞭尸才未成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