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毁三观”的故事吗?
我有个邻居,儿子十岁时,她夫去世了,她怕儿子受委屈,没有改嫁,好不容易给儿子娶了媳妇,她才松了一口气。
儿媳妇长得如花似玉,儿子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对她言听计从,呵护有加。婆婆当然心里喜欢,家里累活重活自己全包下,唯恐媳妇不满意。
开始几年还相安无事,后来,媳妇见庄上有人发了大财,和她同龄的人都穿金戴银,出进有轿车,她就抱怨丈夫没本事,一天到晚不给婆婆好脸色看。婆婆知道儿子没有大本事,为了顾住这个家,她忍气吞声,从不敢和媳妇吵架。
有一天吃中饭,媳妇一反常态,亲自下厨做饭,亲自把汤端到她面前,说:娘,这是我烧的汤,你尝尝味口怎么样?
她既受宠若惊,又感到奇巧,往日,媳妇从不下厨, 从不喊她娘,更别说给她盛饭了。今天是不是太阳从西边出了?
媳妇见她发愣,催她说:你怎么不喝?是不是嫌我做的汤不好喝?
正在这时,门外有人喊媳妇有事,媳妇就出去了。
她愈想愈不对劲,突然想起一件事,她心里打了个冷战。就把碗里汤加上煎饼,倒在猫碗里,小猫吃了碗里的饭,没多会儿就死了。
她大惊失色,不顾一切地跑到村里去报案,也该凑巧,她刚从村里回来,儿子到家了,她向儿子说:你回来正好,你媳妇在饭里下药想害死我,你看那猫,就是吃了你媳妇给我的汤药死的。
儿子阴沉着脸说:我早就看出来了!
她不解地问:你早看出来她要害我,你怎么不告诉我?
儿子愤愤地说:我早就看出来了,你想让我打一辈子光棍!
她一下傻了,面对儿子那愤怒的目光,她低下了头,心酸的泪水,顺着腮帮子向下流。
就在这时,民警和村干部来了,她急忙解释说误会了。
民警让她说明情况,她说,前几天喷农药,是用猫食碗拌的药,后来忘了,今天她喂猫时,猫吃死了,她前天刚和儿媳妇吵过架,以为是媳妇想害她,没有细想,就到村里报了案。
媳妇在一旁说:幸亏你想起来了,不然的话,我可要去坐牢了!
她一再向民警解识认错。
原来,她媳妇和别人勾搭,被她碰见了,媳妇怕她说出实情,就在饭里下了药。
事后,她让儿子在庄头盖了一间小屋,独自一人在那里生活。儿媳妇从此胆子更大了,只要丈夫说个不字,她就要离婚,丈夫再也不敢说她什么。
小孩进入青春期有一些变化了该如何引导?
现在答题强调精简,多余的话不说了,直接进入正题。
孩子进入青春期,无非2个变化:
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生理变化方面,孩子出现了成人化特征,对于异性也产生了好奇。这是正常现象。
***家长、老师要注意的是克服害羞、避讳心理,有些东西该和孩子说的,就要通过一些办法,或者是宣传片啊、或者是平时的聊天中啊,一点点传递给孩子。
最忌讳的是你对孩子遮遮掩掩,最后孩子通过一些龌龌龊龊的方式自行去探索。至于是什么方式,我就不点明了。
但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这些变化,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孩子产生一种负罪感,最终加剧了青春期的问题。
心理变化方面,主要是会出现叛逆现象。家长说东,他就说西,喜欢你和唱反调,把你气个半死。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家长要知道一点,孩子这个阶段人生中的重要他人是朋友,而不是老师、父母和其他长辈。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希望得到朋友一样的平等友谊,更希望父母将他看作是一个大人,给他自我做主的能力。
既然他想要做主,那么,我们就尽量满足他这个方面的愿望。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该怎么做呢?
1、拿孩子当朋友。
我常和家长做这样的比喻。拿孩子当朋友是什么感觉?就相当于你们单位来了个年轻新同事,领导分配你指导他工作。你对这位新同事的指导又耐心、又谦逊,对,就是这种感觉,你用到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就对了。
2、让孩子也做做主。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爱做主。那么有些事情,你就让他做主。比如家庭要决定一项比较重大的事项了,你也让他参与进来谈谈看法,尤其是男孩子,你要给他多灌输他是家里的另一个男子汉的观念,让他有爸爸不在家自己就要肩负起家庭重担的责任感。
3、对青春期的孩子,多打感情牌;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逆反,但是也很重感情。
你硬来,***他、打他,他却无动于衷、甚至和你对抗,这不是他没良心,而是你的管教方式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所以,硬的是不行的,千万要用软的。
有个孩子,青春期逆反,不要读书,爸爸过去啪啪两个巴掌,打完自己在哭了。后来这个孩子非常优秀,有人问他,你这么优秀,是不是因为爸爸当初的两个巴掌。他说,不是,是因为爸爸的眼泪。所以,我是建议,关键时刻,硬汉爸爸流流眼泪;平常时刻,温柔的妈妈露一露花白的头发、粗糙的双手,都是对孩子非常厉害的震撼教育。
结束语: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引导,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完的。回答问题不宜过长,长了没人看,如果有这方面困惑的家长,也可以私密和我交流。
总之,如果你有一个健全完整的家庭,只要注重一些方法,是可以顺利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
你好,我是君山,一线教师,爱谈一点教育,如果你也喜欢,欢迎关注我,君山期待与你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