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一支看起来不算强的德国队能够赢得2014年的世界杯?
承蒙邀请,我来回答。作为30年的德迷,客观评价,2014年德国队确实不强,为什么能夺得冠军,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运气爆棚的开局。首战葡萄牙,12分钟的点球打开胜利之门,4:0并不能完全显示双方的实力。同样的还有7:1胜巴西,也是偶然事件。从德国与加纳、***、阿尔及利亚、法国4场比赛来看,德国并没有绝对的实力。但无论如何,一场酣畅淋漓的开门红极大地提升了士气,从德国队历史来看,首战踢得好,最后结果都不会太差,比如号称史上最弱的2002年,首战8:0沙特后,一路顺利杀入决赛。
第二,多名球员脚风极顺。穆勒进5球其实不是关键,除了对葡萄牙的3球,穆勒并没有起关键作用,真正厉害的是克洛泽、胡梅尔斯、赫迪拉、格策、许尔勒等等,关键时候总有人站出来进球,这像极了1996年欧洲杯夺冠,别人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进球的是谁,防得了这个,防不了那个。相反的例子是2018世界杯,这些人大多数都在,可就是不进球。
第三,关键时候运气极好,比如对加纳克洛泽的绝平;对阿尔及利亚全场不占优势,不是诺伊尔神勇,90分钟内差点输了;更不用说格策用尽一生运气的对阿根廷的绝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他强队发挥更差,英意西葡小组赛未出线,法国尚未成型,巴西处于低谷(赢哥伦比亚那场已经相当吃力,对德国时内马尔都受伤了),表现很好的荷兰被阿根廷挡在决赛之外,阿根廷能进决赛本身就是意外。
可以说上面4个因素是德国夺冠的主要原因。
德国是如何闪击法国的?
二战时德国攻击法国,从战术上来说是成功的,从1940年5月10日正式进攻,到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很快就拿下法国,可谓“闪电攻击”;但是,实际上德国为这次攻击做了许多年的准备,包括对周边的捷克、波兰、比利时的攻击,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如果把攻击法国比喻成做一道讲究火候的炒菜,别看从菜下锅到炒熟装盘时间很短,但准备菜的过程是很长的,要洗、择、切、焯水等。德国攻击周边***是为攻击法国做准备,其实攻击法国何尝不是为攻击***做准备呢?德国攻击法国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一、希特勒认为第二次欧洲大战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必要的,这是捍卫德国生存空间的唯一方法。为此,他要做到:绝不能让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被别人察觉希特勒认为战争是***的终极目标,侵略者可以借此机会“净化”原属于“不够格和无价值之人”的土地。1928年,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每个健康、未遭破坏的***都会认为获取新领地并没有什么用,但这种事却自然而然地发生着……禁止世界上存在此类争夺的人也许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但与此同时也泯灭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进化力量。”
1933年,希特勒成为元首,掌握德国军政大权,这些想法成了他的施政方针。在希特勒的认识里,他坚信,德国注定要与斯拉夫***进行一场生死较量,以此证明雅利安人的优越性。如果德国人被证明是当之无愧的赢家,奖赏不仅有一望无垠的肥沃耕地和几乎无限供应的奴隶,还有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的丰富自然资源。这些地区有大量的油田,这对维持一个现代***的经济及其战争机器至关重要。
但是刚刚上台的希特勒是没有能力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军力不够,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这时的德国军队还不到十万人,自保都是问题,遑论攻击别人。就连弱小的邻国波兰都说:如果有必要,几天就可以打下德国。他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当时波兰的军队是德国的两倍,而且波兰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军队现代化方案,淘汰已经不适合现代战争的众多的骑兵,增加装甲兵的数量。当然,要做到这些是要花许多钱的,这是波兰的难处。法国和***更不用说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比德国强大得不是一点二点,希特勒是不敢贸然废除《凡尔赛和约》的。怎么办?希特勒采取的是方法是:小步快走切香肠,远交近攻强力量。
首先,希特勒要找借口退出国际联盟,为毁约做准备;还要让波兰人放松警惕,不搞军事现代化。为此,希特勒于1933年10月向法国和***提出削减军备的要求:因为你们是如此的强大,而德国的军事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和法国当然没当回事,德国也就顺理成章地从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撤回德国代表团并退出国际联盟。接着,希特勒于1934年1月邀请波兰谈判,大谈两国联系和历史渊源,两国要和平相处。为了表达诚意,两国签订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波兰当然高兴了,他们的军事现代化的钱还没有筹集够呢,现在可以省省了。
其次,积极发展军备,建立空军、海军。煤炭资源丰富的萨尔区在《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是划归德国的,所以能源方面德国不用发愁。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成立德国空军,命令格林元帅为空军司令,同时在全国实行征兵制,其实这两项措施已经是《凡尔赛和约》不允许的了;看到英法没吱声,希特勒又“谦虚”地向***提出自己要建设海军的想法,并保证:德国海军绝不会超过大英帝国舰队的1/3,居然,***同意了。
再次,希特勒大肆迫害***人,宣扬种族主义。
希特勒迫害***人,是德国历史上最不堪的一页,当时,欧洲那些***就没有过错吗?其实他们心里恐怕也为这腌臜的种族主义找借口。毕竟希特勒所谓的“优等种族”是他们一家的,所以希特勒在大搞种族迫害时,英法两国也没有出声。在纳粹的法律《纽伦堡法案》中,***人没有国民权利,不准与别的族群通婚、不得在行政部门工作、不得接受教育、不得上大学、不得接受药物治疗、不得进入新闻界等等、等等,一句话,没有人的权利。
最后,希特勒启动“四年计划”,加强工业生产,为战争做准备
1936年,希特勒启动“四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他们要保证到1940年,德国要具有在欧洲发动一场全面战争的一切条件。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加强战略物资的自给,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他们增加储备量的同时,也加紧了合成燃料和橡胶的生产;空军的训练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格林抓得很有成效。军队里的将军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在一战中冲锋陷阵,当时就是高级军官,希特勒当时还只是个上士,现在这个上士领导的有模有样,将军们很服气,希望一雪前耻。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快速移动的机械化战争形式,并称为“闪电战”;“闪电战”所需要的坦克也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开了下来。
二、战争的前奏序曲:收复莱茵地区,控制奥地利1918年底,一战结束,法国人牛哄哄地***迫德国签订了非常过分的《凡尔赛和约》,但***不是太高兴,***暗地里也很有意见,都觉得对德国太苛刻了。这不是他们对德国有多么好,而是不希望法国在欧洲做大。1925年,以***为首的欧洲各国就心怀鬼胎地在瑞士小城洛迦诺召开会议,要求就边境问题来个大讨论,参加会议的主要是英、法、德等七国。
最后他们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
说白了,这个条约就是暗中鼓励德国来抗衡法国,***可以身在英伦三岛,遥控欧洲大陆、主导欧洲事物。多么好的想法啊,德国表示没意见;法国有意见,但没脾气。
根据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规定,莱茵区是非军事区,是大约24475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与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接壤。1936年3月7日上午,一支由22000人组成的德国军队进入这片非军事区。由于怕过早引起战争,希特勒嘱咐:如果遇到法国军队,你们就回来,不准发生冲突。然而,这只小部队一路上连一个法国士兵的影子都没有见到,莱茵区收复了,希特勒在德国人心目中封神成圣。
接着希特勒轻松地就控制了奥地利,奥地利与德国结盟。1938年3月12日上午,德国第八集团军跨过边境,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希特勒的老家。当晚,希特勒就出现在奥地利的林茨,那里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奥地利所以***人的财产都被没收,不准他们在做生意,全部都到大街上清洗地面。
三、在捷克牛刀小试,***的绥靖破产经过多年的准备,条件似乎成熟,希特勒开始了他的二战魔幻操作。第一个问题是苏台德地区的自治事件。许多书都把德国闪击波兰作为二战开始,其实我倒是觉得苏台德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历史上苏台德地区属于奥匈帝国的领土,生活得讲德语的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一下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1938年4月24日,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要求实行自治,领头的是苏台德德国***。其实这都是希特勒在背后策划的,他知道捷克斯洛伐克***肯定会拒绝,于是希特勒以支持苏台德的德国人自治为名,开始备战,并向外宣布:9月30日是德国攻击时间。
***人这是慌得一比,他们自作自受地弄了个《洛迦诺公约》,德国人这么做好像也是有道理的。1938年9月15日,时任***首相的内维尔·张伯伦赶忙跑到德国斡旋,费了许多的口舌,希特勒终于开口了:如果捷克人交出苏台德地区,德国就解除战备状态,不打了。希特勒还说:如果这样,我们德国会尊重捷克的主权。***和法国看到德国只有这么个要求,觉得满足一下德国就能换来和平,还是划算的。于是内维尔·张伯伦联合法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强迫他们交出苏台德地区。
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武装部队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但捷克斯洛伐克***投降了。1938年10月1日,德国军队开进苏台德地区。张伯伦说:我捍卫了“光荣的和平”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但保守***议员温斯顿·丘吉尔却无情地批评他说:“这只是德国人“清算的开始”。果然,1939年3月14日凌晨,希特勒在柏林***府接见捷克斯洛伐克新总统伊米尔·哈卡:“你们***的叛乱太严重,德国有责任去平息,你们应该邀请德国陆军前去平息叛乱,如果德国陆军不能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只能派空军轰炸叛乱分子。”捷克斯洛伐克新总统伊米尔·哈卡当场就心***病发作。第二天,德国的坦克就出现在布拉格的大街上。
四、“波兰,我们来了!你就灭了吧”接下来就是波兰。借口现成的:波兰必须归还德国的波罗的海港口但泽。但泽问题比较复杂,今天不多说这个问题。波兰当时的***还是五月政变上台的毕苏斯基***,毕苏斯基1934年与希特勒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就死了。但泽对于波兰人来说是不会还的,他们在捷克受侵略是还趁火打劫,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吓得赶忙向英法求救。希特勒却对英法不屑一顾,对于***他就一句话:最后不要掺和,否则吃不了兜着走。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从三面包围了波兰,希特勒下达的最高指示是:务必在9月1日之前进入波兰。
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攻击波兰,后来解密的文件显示,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一个高级别会仪上说:“***不可以指望,与他们没有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和***的战争是早晚的事。只有我们成功占领荷兰和比利时,打败法国,我们才有打赢***的基础条件……哪里有不流鲜血就取得成功的。······不要放大战争的影响,它会结束的,打波兰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因为***太颓废、法国太堕落、***太不感兴趣。他们都不会为了波兰而大动干戈。”这是希特勒的判断,他在入侵波兰之前,还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包含一项秘密协定: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将会得到波兰的一半和波罗的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
1939年9月1日黎明时分,德国军队跨过了长达2000公里的德波边境。紧接着,***和法国下令全国总动员,9月3日上午11时整,***对德宣战;下午5时整,法国对德宣战。二战爆发了。9月1日,55个德国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进入波兰,还没有现代化的波兰军队面对德国的钢铁洪流毫无还手之力,波兰人虽然很勇敢,但那些本来早该淘汰的波兰骑兵在机枪和坦克面前就是一堆肉。9月8日,德国装甲部队***近波兰首都华沙;9月17日,苏联军队从东面进入波兰。9月18日,波兰***和统帅部穿越罗马尼亚边境,流亡到***,抵抗结束。作为******的波兰不复存在了,波兰灭国。
灭了波兰后,希特勒想停下来歇一歇、看一看,他以瓜分波兰为条件向英法提出一项和平协议,被英法拒绝了。***军队还准备登陆挪威港口纳尔维克,切断德国物资通道,而希特勒担心的是***海军会从挪威出发封锁德国港口,并进而通过波罗的海威胁德国本土。一不做二不休,1940年4月9日,希特勒第一次出动伞兵占领挪威;同一天,德国国防军迅速出击,占领丹麦;一看情况不妙,瑞典马上宣布:我保持中立。
五、可以把这一天作为正式攻击法国的开始1940年5月10日,***首相张伯伦辞职,丘吉尔接任。也就是这一天,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各个重要设施和军事目标进行猛烈的轰炸。从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国的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从5月10日开始,到6月22日,德法签订停战协定,短短44天的法国战役,德国是怎么打的呢?
看地图就知道,德法之间有道马奇诺防线,法国人以为这是德国攻不破的,重要的是比利时不能被德国占领,不然德国从比利时一路向南可以很快占领法国,所以盟军的作战计划都是围绕着比利时方向制定的。德国也有后顾之忧,虽然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知道这是因为苏联还没有准备好,如果准备好了,德国就要面临两线作战,所以他要赶快打下法国,不能拖下去。德国为此做的计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黄色作战方案”(攻打荷比卢三国和法国北部);第二部分叫“红色作战方案”(进攻法国本土)。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制定的黄色方案就是一个西线作战计划,它是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似。但是希特勒对这个计划比不欣赏,他总是觉得这不是个好计划,开战以后的伤亡也会很大。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也不完全赞同此计划,曼施坦因认为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应该在左翼,而不是右翼,他的作战构想就是出奇制胜: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和主要突击力量通过巧妙的穿插,越过地势险峻、被普遍认为装甲部队无法行军的阿登山区,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盟军防守薄弱地带,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盟军,迅速灭亡法国。
希特勒非常看好曼施坦因的构想,他命令陆军以此为蓝图赶快做个计划。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都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构想,认为太冒险,一着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但迫于元首的压力,他们只好根据曼施泰因的设想重新制定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代号叫挥镰行动。计划内容是:B集团军群攻打荷兰比利时,牵制北部盟军;C集团军群攻击马奇诺防线南部,使南部盟军不能支援别地;担任主要进攻的兵力是A集团军群,他们从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突袭,长驱直入攻击法国。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远征军共有135个师、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英伦三岛还有1000多架飞机可以支援战斗,虽然兵力与德军相当,但由于英法一直没有想到要打仗,所以备战不力,战斗力要大打折扣。盟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作战计划重点是防御德军向比利时的突击,把比利时作为主战场。根据这个计划,盟军把主力部署在法国和比利时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盟军的设想是: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盟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如果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的部队可以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至于中段,因为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盟军压根就不认为德国会从这里进攻,事实上这里也是人迹罕至地地方,机械化部队更是没有路可走,所以盟军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
六、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德国军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法国战役的序幕。德国的A、B、C三个集团军群几乎是同时发起攻击的,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是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率领的B集团军群,他们先以空降部队控制了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接着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发起了猛攻,吸引了大批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越过法国、比利时边境赶去增援;威廉·约瑟夫·弗朗茨·冯·勒布元帅率领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对马奇诺防线南段进行了如假包换的佯攻,由于攻击的很认真,法国军队都要相信这就是进攻方向。
担任中路主攻的是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元帅率领的A集团军群,他们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快速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哪里见过这个阵仗,立刻就不战而降。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团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下辖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装甲军、赫尔曼·霍特指挥的第15装甲军和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指挥的第41装甲军。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国境内,5月12日下午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5月13日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部队全部渡过了马斯河,一骑绝尘地向法国纵深猪突猛进。
5月14日,围绕着马斯河盟军和德军进行了制空权的争夺,空战非常激烈,盟军战机在德军地面强大炮火和空军飞机的双重打击下***失惨重,德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德军的后续不到源源不断地度过马斯河进入法国。德军装甲集群以空前的速度长驱直入,法国全国上下陷入于惊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国***保罗·雷诺沮丧地给上任才五天的***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真的太快了,他们甚至对路边上逃跑的法军都不愿意去俘虏,一路上他们用扩音器高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直指敦刻尔克地区;5月20日,古德里安抵达英吉利海峡;连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自己的部队推进的这么快,一时不知道怎么指挥部队下一步的方向。
伦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已经构成了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博克的B集团军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多万英法盟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被全部压缩在狭小的敦刻尔克地区。5月24日下午,就在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离敦刻尔克还有10英里时,上级命令:停止攻击。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非常不解,立即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
希特勒为什么下令停止进攻呢?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因为希特勒对***人情有独钟,故意放***人一马,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不过盟军没有浪费这宝贵的时间,他们了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5月26日到6月4日,一共从敦刻尔克撤出32.4万人,这些撤退动作都是在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的眼皮底下进行的,他们靠在坦克上眼睁睁地看着盟军上船逃走。
后面的作战就是那个“红色作战方案”了,没什么好说的,德国人继续一泻千里,法国人还是溃不成军,其实他们也没有多少军队了,大部分都从敦刻尔克跑***去了。1940年6月14日,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不设防的巴黎。18日,法国***宣布停止抵抗。22日,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国战役结束。这场战役历时44天,德军伤亡15.6万,法军被歼灭29万、被俘虏190万。
德国两次战败共赔了多少钱?为何2010年才还完一战赔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分别看。
第一次是一战后的赔款。
一战后德国的战争赔款,是巨额数字,2260亿马克,且以黄金支付,42年内赔偿完毕
当时马克迅速贬值,换成比较稳定的英镑也要110亿。以现在的美元计算,约为3000亿美元。
显然,德国人无论如何是支付不起的。
当时***不希望看到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进行斡旋,最终在1921年将德国的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金马克。
然而,一战后德国经济几乎崩溃,连维持人民基本生活都困难,根本无法按时支付赔款。
到1921年,德国砸锅卖铁,只支付了首批价值5亿美元的赔款
为此,法国为了彻底搞垮德国,在1923年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区。
由此,德国经济迅速崩溃 在1923年初,马克仍然是比较值钱的,1马克可以兑换2.38美元!
到了11月,马克已经崩溃为1美元兑换4,200,000,000,000。
为什么?
因为德国***为了赎回鲁尔区,只能无限制印发纸币来筹集资金,***性通货膨胀迅速出现。
在英美的干涉下,法国才被迫撤军,并且同意推迟支付赔款。
同时,英美在1924年通过“道威斯计划”帮助德国经济恢复,可以慢慢支付赔款。
然而1929 年到1932年的大萧条,导致高达43.8%的失业率。
德国以此为借口,希望减少赔款,于是又有“杨格计划”,德国的赔款总额被降为1139.5亿金马克,分59年还清,每年至少偿还20亿金马克。
即便如此,德国也是无力支付,在1931年宣布暂停赔偿,至此一共制服了360亿马克,约为三分之一。
到了希特勒上台以后,第一时间就彻底推翻了战争赔款,一分钱不给。
由此,一战的德国战争赔款只支付到1931年。
然而,二战德国再次战败,《雅尔塔会议》的规定,德国共需要赔款220亿美元。
不过,由于德国分裂为东西德,到底谁来支付赔款也是一个大问题。
比如苏联就很搞笑。
在占领德国以后,苏联一度将德国一切可以搬走的东西,包括整个工厂全部搬回苏联,作为战争赔款。最终,苏联一共搞到了137亿美元。
搞笑的是,为了利用东德对抗希望,随后苏联又将搬走的东西送回东德,甚至还变本加厉的援助。
了1952年5月,联邦德国与西方盟国在波恩签订了《波恩条约》,联邦德国获得内部***权,除柏林以外,美英法三国不再实施军事占领,并正式宣布取消联邦德国的赔偿义务。至于德国应该支付的赔偿,要等到两德统一以后再说。
1953年同盟国签订了《伦敦债务协定》,减免了德国一半的债务。
1960年,德国与多个战胜国分别签订了双边协议,进行赔偿。希腊得到德国的赔偿共1.15亿马克,荷兰、比利时、丹麦等国也得到了赔偿。
20世纪70年代,德国赔了波兰14亿马克。
即便如此,西德赔付给这些***的钱,并不算多。
不过,当时也确定,西德必须支付拖欠的一战赔款。
1983年为止,西德共支付了140亿马克赔款,还清了一战的欠款。
1986年11月,联邦德国***宣布已经支付各类赔偿总计770.7亿马克。
到了1990年两德统一以后,德国开始正式支付赔款,到2007年才彻底付清了赔款。
2007年6月12日,由此德国终于结束了所有二战的赔偿。默克尔2007年曾表示,德国二战后支付了大约640亿欧元。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在二战后为了表示忏悔,赔付给***人大量赔款。1986年,联邦德国还给******人赔款总数900亿马克。虽然,德国在欧洲屠杀了几百万***人,搞到的财富恐怕也不止这些钱。
然而,这比赔款对于***是救命钱。
正是依靠这笔钱,***在稳定了***要崩溃的经济,同时大量购买武器顶住了阿拉伯人的进攻。
除了***人以外,西德还向其他被纳粹杀害的平民赔偿,只要你能证明确实死于迫害。
80年前的大撤退,德国为什么放走了***?
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了,也说了多少回了。现在的主要论点都是认为德国有意放走了英军,这个都是战后的一些说法,甚至编成了一个段子来说。以当时情况来说,德国人不存在着想放英军走的问题,这个说法当中有些观点太简单了,以为德国装甲部队不停动前进的话,可以直接占领港口,这好像说的太简单了吧,那个港口已经是个设防的城市,英军的主力,以及法军都在那里头,还有相当数量的物资与装备,这支力量只是急于撤退而已,不是说没有战斗力了,等着投降了。
从战后德国缴获的物资之多就可以体现这一点。如果德国继续进攻的话,撞到盟军防线头破血流的可能性更大,也许可能会陷入到一场更大的战斗当中。
到了那个时候,德国人已经考虑的不是简单的攻占这个港口的问题。还要向法国继续进攻的问题了,德军暂停进攻,更多的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后续部队跟上来,当时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可谓一路狂冲直撞,后继步兵部队没有跟上来,让一支机械化部队去自己去进攻一个设防的城市,不是一项明智之举,德军的装甲部队自身的***耗也不小,还面临着在进攻法国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应该从多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吧。
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几个潜力股,德国、***、***、***,他们的军事科技和实力如何?
兔哥回答:常言说的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不值得被重视,如果实力第一没人会视而不见,所以,忽略必然有被忽略的道理。这四个***都是具备强大科技实力的***,***曾经的世界老大,拥有殖民地最多的日不落帝国,连***都是它的后人,***的纽约等洲都曾是***的殖民地。德国,老牌的工业***,二战中的枭雄,现代武器装备从喷气战斗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等等德国都是鼻祖,德国具有很强的工业制造能力。***当代中东小霸王,从没有生存之地到现在步步蚕食它人领土,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二战中的战败国,是这四个***中科技实力发展最为迅速者之一。
这四个***的状态并不相同,***从强大到削弱,并且没有刹住车的迹象,还在不断的下滑,已经没有能力再踏入第一梯队了,能够保住二流地位就不错了,这也全依仗核武器和***老大的提携,帮扶,否则二流水平都保不住,除了跟随***打打群架,欺负欺负弱小的***,或者说是闹闹脱欧什么的,否则还真的被人忽视了,也许是感觉到了自己门前失去了大英帝国时代的门庭若市,变得冷冷清清,所以时不时的折腾出点动静来刷刷存在感,这次又首先出头原意和***一起打伊朗,召来***声一片。
德国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两次都被打趴下,应该说德国的科技实力总体上不如***,但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一流。做事认真,崇尚工匠精神,产品一流,例如,豹2坦克的发动机,坦克火炮,潜艇等技术到现在都是一流,很难有出其右者。德国给人的感觉不善张扬,也不热衷挑起战争,更不喜欢和***搭火欺负人,心理总是有一种叛逆的状态,想脱离***的摆布但无奈自身力量不大,只能是委屈求全。德国对于二战中的行为能够主动认错,这一点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德国也是欧洲***中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了,这一点比***要好,不瞎折腾,比较务实。
***,二战时差点被灭种,后来跑到了现在的地盘上,***人出奇的聪明,团结,自从立足中东战争没断过,从来就不和周边邻居交好,不服就打,结果楞是把周边打服了,并且土地连霸占带蚕食越来越大,***都快让它侵吞没地方了。***的科技水平非常高,如果没有***的限制,***在这四个***中是最强的,***也是实际拥有核武器的***,***的国土面积太小,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可言,因此,只能是属于地区强国,无法承受大的武力打击,***也是***的铁杆盟友,和***一样都是***最铁的小弟,背后都有***撑腰,自然要狂了。
***,二战前的科技水平不能说是先进,***的科技崛起是二战后的事,首先从民用领域崛起,随后逐步渗透到军工领域,***的军事力量主要依赖***,***的军工产品往往被高估,其实其军工水平也只能算是二流,***的产品一向以质优著称,但军工产品却名不符实,每出来一款武器***都说世界第一,许多***也都跟着迎合,但最近几年才把***的老底给揭开,90式坦克曾经排名第一,然而却是二流的东西,10坦克也说一流,结果连大国的轻型坦克都干不过,潜艇更是如此,结果***出头帮***推销,澳大利亚直接揭老底,根本就不合格。军工用钢也频频暴露出造假,F-2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款相控阵雷达战斗机,结果雷达性能垫底。***是***的小弟,和***、***不同,***是表面服心里不服,***曾经经济快要赶上***了,结果***一巴掌给按下去了,从此连第三经济大国的地位都难保了。
这四个***虽然经济、军事制造能力不俗,但这个世界是大国博弈的舞台,这四个***都是***的小弟,也就定位在了二流的层面,想超越***这一关就过不去,这四个***的国土面积都不大,不具备大国的最基本条件,尽管某些领域出于领先,但整体实力一般。国土面积,人口总量也是一个大国必备的根基,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广,持久性,耐性就强,而没有战略纵深一旦开战,战火瞬间燃遍整个***,没有前线后方,也就失去了持久作战的基础。所以以上四国虽然实力不俗,但也只能是从属的地位。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阿根廷为什么屡次在世界杯输给德国?
06年是实力最接近的一次对决,不过德国是东道主,并且德国队把阿根廷的点球研究透了,可以说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
10年南非世界杯,这支阿根廷最大的短板就是主帅马拉多纳,他是平庸的主帅,不懂战术,被德国教训一点也不奇怪。
14年世界杯,德国在决赛中绝杀阿根廷,这只德国队如日中天,而阿根廷虽然前场美如画,但是后场豆腐渣,所以输了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一个***有一个***的足球文化,如同克罗地亚盛产中场球员,意大利出后卫,阿根廷出锋线球员。如果能做到三条线全强大,实在太难。墨西哥那次西德队也不是最佳阵容,年纪偏大,进入淘汰赛后,连续凭经验一球淘汰摩洛哥,点球淘汰东道主墨西哥,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完胜法国队。就是决赛中,也把马拉多纳盯住了,在0:2落后的情况下,并不慌乱,利用两次角球扳成2:2,可惜在最后时间被一号马拉多纳传球,二号布鲁查加射入决胜球。
0606年的潘帕斯雄鹰虽说纸面不是最强,但却是那几届阵容最均衡的一届,里克尔梅没下场之前德国基本过不了半场,无奈老里习惯性力竭,佩帅换人也无可厚非,谁能想克洛泽把握住德国全场唯一一次机会,而莱曼又造化弄人般的封神。
2006德国世界杯,在四分之一决赛的重量对决中,东道主德国对阵里克尔梅领衔的阿根廷队;上半场里克尔梅角球助攻帮助阿根廷率先取得领先,但随后主教练的神奇换人操作葬送了阿根廷的世界杯之旅。
替补上阵的坎比亚索先是在防守中盯人不牢,让克洛泽破门扳平比分;随后在点球大战中,主罚点球又被莱曼神勇扑出。而这次换人也成为了里克尔梅一直耿耿于怀的心病!德国主场,德国人被控球压的喘不过气,一个换人改变了,德国人气势上来了,局势逆转。
其实说换谁这些都是后话,比赛最关键的还是德国闪电进球以及把握住了机会,比赛你分析得再好机会来了能不能把握住就是另一回事了,例如10年世界杯首场西班牙0:1输瑞士,德国上届世界杯0:2负韩国等等,太多例子了,足球是圆的,有些事就是天意,不要想太多了。
有一说一,丢球不是坎比亚索的主要责任,但佩克尔曼的消极战术确实导致了全盘思想的不统一。最后那点球真的是坎比亚索的锅,感觉当时就不该安排他罚。心态有点崩了可能,还没踢呢,往点球点走的时候就一直低着头,眼神都不敢和莱曼对视,助跑距离很长,动作又慢,踢出的角度也不刁,莱曼准备充分,差点直接扑到怀里。但是,那届世界杯最漂亮的团队进球也是坎比亚索打塞黑的时候进的。
里克尔梅这场比赛并没有办法应对德国人的压力,在控球体系中贡献基本等同于工兵,还失误了不少,防守端也难以有贡献,所以其实这场比赛他状态真的不好。15年来,每当提及这场比赛,总说里克尔梅的提前下场成了比赛的中转点,但总觉得不是当时那个感觉。里克尔梅真的很棒,但在关键比赛中的技术稳定性太难保证了,特别是在单核球队。
1010年梅西的巅峰期,被拥有伟大穆勒姓氏的托马斯的德国队干了个4-0。十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梅西这个天赋惊人的足坛天才不管俱乐部还是***队,总是被这么一个球风粗糙的德国搞笑艺人狙击,感谢德国队,感谢拜仁,感谢托马斯穆勒,因为有他们,才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团队精神,什么才是足球运动,是他们让足球有了尊严,而不是让一两个网红球星称霸足坛。
球队世界杯小组出局的还少吗?拿这去衡量有点儿无知了。阿根廷最有希望的是10年和14年两届,但是10年偏要让老马当主教练,那届很可惜。14年实力已经弱很多了,但是凭运气算是打入决赛。14-15赛季参加欧冠4强的球员,阿根廷只有梅西和马斯切拉诺。德国是以拜仁为基础建队,略胜一筹。还有你想黑的,是把梅西换成哈、布、白、比利亚、佩德罗、皮克、普约尔、阿尔巴等队友,确实换上他们8、9人,阿根廷是可能夺冠。18年懒得提,不少阿根廷球员已经去中超了。美洲球员,没有欧洲球员职业,美洲球队的实力,是由在欧洲打主力的球员决定的。
说白了世界杯为什么受关注度世界第一,因为世界杯代表的自己***,拿的荣誉和成绩都是自己***的光荣,但是俱乐部不一样,就比如就算你梅西帮巴萨拿再多的欧冠也是西班牙巴塞罗那队的荣誉,和阿根廷没半毛钱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梅西在阿根廷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一个球员成功的终极目的就是为国效力,为国争光!
142014世界杯决赛,德国1-0战胜阿根廷,比赛第115分钟,许尔勒左路送出传中,本是替补出战的格策帮助德意志战车打入绝杀进球,打破了梅西与潘帕斯雄鹰的世界杯之梦!那年,德国天才格策年仅22岁就成功登上世界之巅,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金球奖的90后。但是,随后他经历了奇怪的代谢疾病,职业生涯表现骤然下滑。
阿根廷即便领先了又能怎么样,德国必定狂攻乱炸,那只德国队进个球还是有很大概率性的,零比零又不一样,大家都会踢的四平八稳!拉维奇被换下,是因为体力不支,上半场攻的太猛了,阿根廷少了一个迪马利亚,等于剪掉了一个臂膀,在整体实力上和德国有差距。阿根廷机会多得多也不至于。阿根廷绝对机会就那两个单刀,其中伊瓜因那个还属于天上掉馅饼,所以其准备不足。德国也有头球击中门柱的。德国没有绝对的单刀机会,但次一点的常规机会数量要多得多。
梅西带着球队一路杀进决赛,当时的德国正如日中天!决赛中确实阿根廷不走运,浪费几个机会,德国机会并不多。可惜功败垂成!那些喷子罔顾事实,就是不承认梅西10年巅峰无人超越的现实。永远是两个论点;没有世界杯,体系球员…按照这逻辑,马拉多纳一生几乎在那不勒斯(短暂的巴塞罗那)也是体系?因扎吉拿过世界杯还是最佳射手。能算球员?所以有些观点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伪命题
14的阿根廷就像90的阿根廷磕磕绊绊进的决赛,拿不到冠军是必然的,14最有冠军像是德国。就像90的冠军是必然的。78-1840年的世界杯只有最强的队最有冠军像的才能拿最后冠军。也就8206意大利有点让人没想到。98法国还是很强大的,但是意大利能力有只是打法决定防守反击场面不是太压倒对方。
的确是命运捉弄人,若是迪玛利亚没受伤,决赛大概率阿根廷就拿下了,那届比赛阿根廷都看了,迪玛利亚外场,比赛好看的多,它和梅西一左一右的,真的是很有威胁,可惜了,决赛前伤了,哎,可能上帝故意黑梅老六留点遗憾吧,不然真的太完美了,真的超越了贝利马拉多纳了,若是拿到冠军的梅西,足球就封的太高的境界了。2014年世界杯最巅峰的罗伊斯受伤不能上场,所以德国队运气也不好,没能实现两翼齐飞,否则半场就把阿根廷凿穿了,还用加时?况且21世纪以后的德国队的日耳曼血统已经不纯正了,如果换作三驾马车时代日耳曼血统最纯正、作风最强硬的德国队,能把这只阿根廷攥出***来!